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D:38484998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3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_第1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_第2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罗新中学吴标准考试大纲要求: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学情分析:初一年的时候,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再加上距离初一学习该课的时候已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学生这部分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比例尺换算成与实地距离,能在各类

2、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2、能力目标: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及地势高低。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与山谷的判断。方法设计: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年的会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必考内容,分值6-8分。因此我们今天就重点学习一下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练习题学生活动完成练习题教师归纳等高线地形

3、图中常见题型总结1、地形部位2、方向3、比例尺4、海拔、相对高度、气温差5、陡坡、缓坡6、地势起伏状况媒体演示(一)、山地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示意图。学生观察并组织发言说出山地不同部位名称及用等高线表示的方法。教师点拨:山顶:山的最高部位,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山脊: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凸出部分,等高线弯曲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两条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是山地的集水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等高线弯曲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凹部分,类似于马鞍,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形象演示学生观

4、察我们不必到野外郊游,不必到深山老林,我们手上就有一个既直观又方便的模型。请伸出你们的左手,五指并拢捏成拳头扣在桌面上,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如何用拳头展示山地的五个基本部位伸出右手,五指并拢捏成拳头扣在桌面上,让学生边看边模仿画线。教师引导讲述:其实我们的手就是一座五指山,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向手背撒些水,水顺着手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山体的集水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媒体演示重点讲解山谷和山脊的区别教师讲解学生参与(二)、方向1、在一般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

5、南、左西、右东”。2、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一般是北。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三)、比例尺比例尺的表达方式:500米1、数字比例尺:1:5000002、线段比例尺:

6、______

7、3、文字表达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要求:能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四)、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2、相对高度:某地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3、例如,甲地的海拔为1500米,乙地的海拔为10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8、为500米,一般地,在山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因此甲地气温比乙地气温低3°C(五)、陡坡、缓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六)、地势起伏状况学生活动完成历年会考试卷中的相关题型。教师总结今后解答等高线地形图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些基本方法进行解答。设计板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常考知识点1、地形部位2、方向3、比例尺4、海拔、相对高度5、陡坡、缓坡6、地势起伏状况二、参考答案[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完成会考真题,今后的复习课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老师的“教”

9、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不断地提高复习效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