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83203
大小:22.0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说课稿广州市东圃中学刘列娟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东圃中学的七年级教师刘列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我们现在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的技术手段,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
2、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并整理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运用“智慧课堂”的技术手段,在堂上多与学生
3、互动,及时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整理积累文言词语作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老河兵的观点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新课:从热播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着手,让学生说说这个片名点出了纪晓岚
4、什么特点?(了解作者风格)然后师生开始交流作家作品资料,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资料库,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是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一,检查预习,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初读课文,学生集体诵读。三,再读课文,利用“智慧课堂”的“点读”功能带读,学生听读,在原文标划重点难点,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语义,试译课文,以备交流。四,质读课文,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相互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串译全文。五,归纳概括课文各层次大意,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让学生抢答完成。讨论并归纳后,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
5、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本文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提问,归纳,最后利用“智慧课堂”的“分享”功能让学生分享网页,这样可以节省学生做笔记的时间。第二课时的学习要点是重点理解老河兵所说的“石兽为什么会逆流而上”的道理,从而得出“实践出真知”的体会。首先我们要用“智慧课堂”的
6、“互动提问”功能进行堂上小测热身,通过“报告”的反馈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接下来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环节。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表格,通过“智慧课堂”的“发布”功能给学生发布任务,学生完成表格就能较全面地把握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用多媒体演示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提交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可以用“智慧课堂”的“画笔”功能进行点评,明确答案后再将页面
7、“分享”给全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人物寻找的位置依据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不可得无迹 下流求之 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 第三步我们要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这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先是找出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运用“比较法”和“想象法”,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
8、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也引发了我们的联想和思考:这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