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82257
大小:24.6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说和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市礼嘉中学校有效课堂备课页课题名称《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时:2课时教育目标知识能力掌握文中四字词语的含义并能默写过程与方法1、通过题目和关键词语,理清文章脉络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重点1、通过关键词语,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课前准备:1、课前
2、查阅资料,了解闻一多和作者2、学生自读课文,勾出四字词语;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第一课时一、导入 由标题导入,简介闻一多和作者1、简介闻一多 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3、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2、 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
4、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二、理清文章结构:扣住关键词,抓住关键句1、生读自己在预习时圈点的四字词语,要求读准确2、师归纳屏显,生齐读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3、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
5、个方面的这些词语“说”和“做”?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4、这些词语分别是修饰哪个方面的?分别体现了说和做的什么特点?(见PPT)5、勾画全文关键句,并说说其作用。(见PPT)师总结:文章思路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提点。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第二课时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层次,初步感受了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关键语句,体会说与做背后的精神品质。二、精读课文,感受形象(见PPT):1、精读第3段2、精读16~18段三、课堂小结:
6、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四、拓展延伸1、其他人的评价: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
7、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2、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教学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