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

ID:38469542

大小:17.4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_第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_第3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张振凤 陋室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陋室铭》教学设计安徽省临泉县高塘镇中心学校张振凤《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进入幽雅意境。2、品读课文,学习优美语言。3、悟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学习优美语言。教学难点:悟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课文,进入文章意境1、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2、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平仄、节奏。3、朗读时语气要平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4、朗读交流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二、品读课文,学习优美语言。下列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

2、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3、》一文。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三、悟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2、作者写陋室,为何从山水写起?结尾为何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深意?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4、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的?你认为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高尚哪个更重要?本文怎样描写陋室?本文从三个方面写陋室:(用原文回答)1、居住环境——2、交往朋友——3、日

4、常活动——起兴与类比“起兴”就是用他事物引出所歌咏之辞,避免直截了当。例如“羊群走路靠头羊,干革命靠的是共产党。”本文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引出“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陋室。”“类比”就是用同类而且具有相似点的事物作对比,来突出所歌咏之物的特征。本文中借诸葛亮隐居南阳草庐作《梁父吟》,杨子云住在西蜀茅亭写《太玄经》,来类比刘禹锡居安徽和州陋室而作《陋室铭》,从而突出“陋室不陋”。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特定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借景抒情的“景”指的是自然

5、风景,托物言志的“物”指的是客观事物,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由此看来,《陋室铭》用的是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作者孤高傲岸、安贫乐道的志趣。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全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