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70049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1
《我国高校学生评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高校学生评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姓名:刘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学号:1011410034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是高等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工作。从现行的高校学生评价来看,存在着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功能相对落后,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评价的社会匹配性低等弊端。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做出简要分析。关键词:高校学生评价教育人才学生评价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考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育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引导和监控。因而学生评价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我国高
2、校的学生评价现状,大部分学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对我国部分高校学生评价的了解和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对高校学生评价有如下思考。一、我国高校学生评价出现的问题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差异。而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的考察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如今的有人单位在招聘时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我国现行的评价制度的弊端也就凸现出来。1.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我国的学生评价的普遍方式依然是以纸笔测验为主,高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也不例外,并且多为
3、闭卷。虽然纸笔测验有着能直观、清晰、迅速的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优势,但它也有着许多的缺陷。这种考试形式考察的大部分还是学生的记忆的能力而不是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探究能力。纸笔测验的考试方式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经历,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怠倦甚至恐惧的消极心理,在考试过程中难免由于心理因素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将考试放在眼里,觊觎在考场上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答案及格即可,这使作弊的这种不正之风屡次在各大高校出现。然而这种卑劣行为在大学校园里屡禁不止,是与考试形式的单一化挂钩的。学生们不再对考试有激情,需要高校做出思考。
4、推陈出新,使考试方式实现多样化、新颖化,使之成为能够检验学生真实水平的一杆天平。考试形式的单一,也使得人才培养的规格单一,由于缺乏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毕业后用之于社会,他们很少能在工作中有独创性的建设性意见。堂堂高校,却批量化地生产相同质地的“人才”,无特点可言,也不免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输送的人才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各大高校的就业率。用人市场是直接与高等教育想联系的,毕业生们工作后的表现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其毕业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各大高校需及时反省自身,改进不足,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和独立型的人才而不是刻板化和守旧化的“庸才”。1.评价功能相对落后高校
5、的学生评价功能与中小学有着相同的诟病,大多数都局限于考试在选拔与甄别的功能上。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主要是把他们分出层次,成为发放不同等级奖学金、毕业审核和人才推荐的依据。学生们在这种评价下努力朝着高分方向发展,只关注学习的结果,不能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成分。为了学校所规定的评价激励,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抱着“反正这些与学校的规定没有关系”的想法,违背自我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种功能下的评价只是对学生发展结果进行描述的、静态的、固定的、贴标签式的评价,它与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长期性及复杂性的要求是相悖的。好的评价功能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它的改进、激励与发展的功能
6、。大学生们在心智上较为成熟,深知将来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期间,简简单单的几个奖学金证书只能反映自己身能力中会学习的这一项而已,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型知识与技能却是独一无二的。目前一些高校也采用中期考试来检验学生在半学期内的学习情况,但是,学生们上交的试卷或论文只有一个结果性的反馈,没有有针对性的对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加以反馈,使学生虽然经历了评价却不能良好的掌握自身的学习进度。这种有名无实的评价应该受到相关程序的监督才能见实效。高校应该多多关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通过评价了解学生过去和现在、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改进建议和计划,
7、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最终达到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要求。2.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从目前的高校学生评价来看,教师依然是评价的单一主体,并且随意性很大,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为: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在观念上就有着悬殊,教师对学生而言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可以操控课堂、操控考试和操控成绩的特权。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更具有评定“优劣”的决定权,并且某些不负责的教师完全凭借自己对学生的大体印象来评判,使得评价的功能完全丧失。在这种层面上,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对立和不平等的。这种单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