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65841
大小:7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1
《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要知识体系1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⑴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⑵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⑶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实质: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⑷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键能变化断键吸收总能量<成键释放总能量断键吸收总能量>成键放出总能量能量变化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联系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常见的放
2、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②燃料燃烧(与O2的反应)及自发氧化还原反应(爆炸、物质腐烂)③大部分化合反应:CaO+H2O=Ca(OH)2④中和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③大多数的分解反应2、原电池能量转换化学能→电能(两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锌片负极溶解(Zn):Zn-2e-=Zn2+(氧化反应)【电极本身失去电子】铜片正极气泡(Cu):2H++2e-=H2↑(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总反应式
3、【得失电子相等,两式相加】离子方程式:Zn+2H+=Zn2++H2↑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电子e-Zn→Cu【负极(-)正极(+)】负极极板因此带正电荷显示正电性,吸引阴离子;正极极板得到带负电的电子显负电性,吸引阳离子。电流I物理上:正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子流向完全相反。Cu→Zn【正极(+)→负极(-)】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Cu、Ag、H2SO4不能)②电解质溶液:酸碱盐(酒精、蔗糖不导电)③构成闭合回路:导线(电极
4、)、盐桥(溶液)正负极判断或者金属活泼性判断负极正极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金属、C金属金属氧化物⑴根据现象判断:负极:溶解(变细、变轻);正极:增重(变粗)或有气泡放出。⑵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负极:化合价升高、失电子的氧化反应;⑶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负极:电流I进,电子e-出;⑷根据原电池中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负极:吸引阴离子;正极:吸引阴离子;⑸根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负极:活泼金属;【…MgAlZnFeSnPbHCuHgAg…C】元素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弱负极失电子能力
5、正极运用制作电池、防止金属被腐蚀、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干电池、铅蓄电池、高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几种常见原电池Cu、C、AgNO3溶液或Cu、Ag、AgNO3溶液Cu
6、AgNO3
7、C或Cu
8、AgNO3
9、Ag负极(Cu):Cu-2e-=Cu2+(氧化反应)正极(C):2Ag++2e-=2Ag(还原反应)总反应:Cu+2Ag+==Cu2++2Ag或Cu+2AgNO3==Cu(NO3)2+2Ag现象:溶液为蓝色,C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析出。Zn片、石墨、稀硫酸Zn
10、H2SO4
11、C负极(Zn):Zn-2e-=Zn2+(氧
12、化反应)正极(C):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2H+=Zn2++H2↑或Zn+H2SO4=ZnSO4+H2↑现象:Zn片溶解,C表面有气泡产生。Fe片、Cu片、稀盐酸Fe
13、HCl
14、Cu负极(Fe):Fe-2e-=Fe2+(氧化反应)正极(Cu):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Fe+2H+=Fe2++H2↑或Fe+2HCl=FeCl2+H2↑现象:Fe片溶解,Cu表面有气泡产生。⑵几种常见新型原电池化学反应锌—锰电池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铅蓄
15、电池负极:Pb-2e-+SO42-=PbSO4正极:PbO2+2e-+4H++SO42-=PbSO4+2H2O总反应:Pb+PbO2+4H++2SO42-====2PbSO4+2H2OPb+PbO2+2H2SO4====2PbSO4+2H2O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30%的氢氧化钾溶液:负极:2H2–4e-+4OH-===4H2O正极:O2+4e-+2H2O===4OH-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溶液:负极:2H2–4e-===4H+正极:O2+4e-+4H+===2H2O总反应:2H2+O2==2H2O锂电池
16、新型电池负极:Li–e-=Li+特点:体积小,电压随时间缓慢下降,可预示电池寿命。适做心脏起搏器电源、高性能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电池等。甲烷燃料电池产物为CO2和H2O3.化学反应速率(υ)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计算公式:υ=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⑷影响因素: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