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

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

ID:38346766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0

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_第1页
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_第2页
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中国校友会网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1999-2011年间中国富豪榜上榜的2600多名亿万富豪中,有84位清华校友,他们的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帮助清华大学勇夺“2012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冠军;北大则紧随其后,82位校友荣登该榜。这两所名校造就的富豪远超其他大学,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造富摇篮”。近年来,众多排行榜高调宣传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富职能”。我们不禁想问,名校真的能带来经济回报吗?除了造就亿万富翁,名校经历是否也能让普通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收入呢?要从众多影响个人收入的因素中剥离出名校教育的贡献绝非易事。普林斯顿大学

2、的Krueger和他的合作者Dale曾对在美国入读名校的经济回报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他们利用调查数据巧妙地分离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名校经历对个人收入水平的贡献。颇让人失望的是,结果表明单纯的名校经历并无实际的经济回报,名校毕业生的高收入水平应归功于其他因素。中国有着与美国显著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是否有新的答案?我们最新发表的论文利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在2010年收集的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研究了在中国读名校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名校(“211工程”涵盖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每

3、月2427元,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出28%。为了找出这一收入差异中名校经历的贡献,还必须识别并剔除干扰因素。比如,名校录取的学生本身有更强的个人能力,这一能力会帮助毕业生们获得更高的收入。用高考成绩作为固有个人能力的衡量指标,我们发现,高考成绩高于省平均分的学生获得的工资比其他人高出17%。又如,数据显示名校学生有更好的家庭背景;相比普通高校学生,他们的家庭收入更高、父亲教育水平更高、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更大、拥有城市户口的比例更大。家庭背景会直接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有25%的毕业生坦承在求职中接受了家庭或熟人的帮助,高达73%的受访学生认为

4、这种帮助对求职结果有影响。个人能力源于天赋和早期教育,而家庭背景更是学生的“先天禀赋”,皆非高校教育的成果。换句话说,重点高校能输出高薪的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招到了原本就更优秀、更有背景的学生。那么,名校经历本身能提高收入水平吗?我们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剔除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后,名校的教育经历还可以使工资水平提高约11%。也就是说,在个人禀赋、家庭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名校毕业生可以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多获得11%的收入。这说明与美国不同,在中国,单纯的“名校效应”确实存在。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中国的名校能带给学生什么,使他们能获得更高的收

5、入?我们比较了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社会活动情况等指标,发现学生在名校学习能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名校毕业生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34分,他们中有更多的人担任过学生干部、成为党员,而一个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优异表现将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工资。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中获得人力资本的差异,基本上可以解释上述11%“名校效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群体从名校获得的收益有很大不同。Krueger曾发现在美国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入读名校的经济回报更高;但在中国则恰恰相反,就读名校可以使城镇学生的收入水平

6、提高40%,但只能使农村学生提高18%。此外,“名校效应”在女生身上更为明显,女生就读名校可以使自己的收入水平提高26%,而男生却并不能从名校经历中获得显著地经济回报。至于为什么女生读名校获益更多,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此看来,中国人的“名校情结”不仅是一种“情结”,这背后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以上结果似乎让我们更能理解家长为子女教育的奔走操劳和高中生们的发愤苦读,也为政府在重点高校的大规模投资提供了合理性支持。这一研究也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就读名校为什么在美国没有而在中国却有如此高的经济回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名校如同

7、一个精英俱乐部,跨入这个门槛才有机会营造自己的高端社交网络,而这个关系网络对于毕业生的求职甚至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所观察的只是高校毕业生的起薪,名校的经济回报是否会随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增加还有待研究。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言,至少在富豪榜上,中国名校的“造富职能”已经显现。(本文作者李宏彬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VStarr经济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2012年获麦肯锡中国经济学家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