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

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

ID:38342185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0

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_第1页
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_第2页
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胡慧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教育与应试何为文学教育?顾名思义,即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使之在文学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人文素质方面有所改善与升华。其实,文学教育是对于“真”的教育,它能让读者发现高于现实的生活本质;文学教育是对于“善”的教育,它能让读者获得人性的改善,德性的提升;文学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信仰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想象力的教育,是创造力的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教育……这一切是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众所周知,文学即人文,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

2、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差,从而影响语文成绩的提高。从当今语文高考趋势来看,高考命题会相应地减少零碎题、客观题题量,增加主观题量。重点体现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怎能忽视文学教育呢?与文学教育相关的考题主要体现在阅读题和写作题。阅读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的设置大致为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但实际上,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文

3、学教育,致使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从而影响分数。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靠数年乃至数十年的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捷径可走。在课堂教学上,分析、欣赏、解读中外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强调多元视角,着力艺术赏析,精研细读,这是老师进行文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与阅读考试有关。比如在散文、小说等体裁的题目的设置上,往往侧重鉴赏文中的形象、语言

4、、结构和表达技巧。我想,这些内容几乎是每一篇讲读课文中经常提到的几点吧。老师经常讲,学生自然熟悉了。熟悉了,见多了,解题自然是容易了。当然,要把这些问题的理解形成一种能力的话,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经典之作,而我们应该能举一反三,用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去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多读多思,最终必会大有收获。60分的作文分量够重了吧!如果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出来,其要求可就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层次的某一点进行突破。请问这四点有哪一点不与文学教育挂上钩?内容要丰富,语言要有文采,思想要深刻,构思要创新。丰富的内容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个素

5、材的来源可以是直接的生活经验,也可是间接的生活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指我们亲历的或亲见的。但作为一个基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毕竟太少太少了。而大量的信息、知识都是由间接经验获得。它可以是报刊、电视、网络、他人的传授,但更主要的却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积累。万事万物,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所不包,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通过广泛阅读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有利于内容的丰富。文采是文学语言较高品质的要求,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众所周知,大量阅读高品质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最重要的途径。比如元杂剧中文采派的代表作家王实甫,他的戏

6、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中俺《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由此可见,这些大家尚且先有模仿,才后有创新,作为普通人那就更应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来提

7、升自己的语言文采。深刻的思想,即对事、人、社会等有深刻的认识,这种能力又如何培养?我想文学教育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文学作品往往是用以抒怀写志,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的。文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往往最全面,最深刻。他们能察常人之所不能察,悟常人之所不能悟,体察入微,见解深刻独到。我们多读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多比较,多思考,必定受益匪浅。屈原、李白、杜甫、梁启超、毛泽东、余秋雨……灿若辰星,他们怎能不让我们深受启发,引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构思的创新,这点恐怕是最难做到的。虽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通过阅读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可以促使我们也

8、能像历代文人一样,能从大同世界里发现微妙之处,不同一般之处。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她依然能写出“生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