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36290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0
《儿童读经的基本原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儿童读经的基本原理-----------------王财贵“儿童读经”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这四个字,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儿童,第二,教育的最好内容是经典,第三,教育的最佳方法是诵读。总之,“儿童读经教育”,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在一个人最黄金时期教他最高明的内容,让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高度的开发的一种教育理论。至于何谓经典?如何教?为什么教这些,这样教,就有最大的成效呢?那是有一番道理的,以下就是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主张:1、首先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提出“全盘化西论”:亦即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理性的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智慧遗产,凡是有理性的知识分子都应对之尊
2、重,尽心学习,求其存续。并且相信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应尽自我文化的传承之责,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进一步才足以谈吸收与开创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此时应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气魄,全盘“化西”。“化西”,不同于“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变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进来,充实自我的生命内蕴。“西化”,只是不负责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后世,并贡献于全人类。2、认定经典在文化传承上的重大意义:“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
3、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此外,中国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从西方经典作品之研读入手。3、认定文言与白话的相容性,而且认定“文言文”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文言”本来就是从“白话”提炼出来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话文的基础。过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适、徐志摩、鲁迅、老舍、钱钟书、沈从文
4、诸名家,皆是文言与白话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话之功底,所以白话文不应与文言文形成对立。何况举凡经、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读文言文,就几乎等于不能读中国书。而不能读中国书,几乎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老中青三代,经过偏重白话文教育的结果,普遍欠缺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断层。所以恢复国民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是民族自我寻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长文言之能力,“经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为“经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范本。除此之外,经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读经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
5、、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种功能。4、认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学性:虽然心理学家对人类“如何学得语文”的详细过程,犹未完全明白。但人类一直都从出生开始,很自然而方便地在做复杂的语文学习。此种天生的强大能力,心理学家特称之为“语言天赋”。而这种“天赋”能力,以婴儿最为强大,随年龄之增长而递减,至十三岁则几乎丧失这种“天赋”,若要增进语文能力,必须痛苦而艰难地学习。依照客观的经验,吾人皆知:有关“语”的部份,大体而言,任何母语,在三岁之内即可学会;如有适当环境,六岁之内甚至可以学会多种语言。而有关“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认识和书面语言的学习,亦应在三至十三岁之间,可以奠定一生的根基。零岁至十三
6、岁,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只要不错过这一教学的适当时机,高度的语文能力,是很自然而容易的可以培养出来的。有关语文的学习,最重要法则的是多接触多熟习。由大量长久的接触中,自然培养出语文的亲和力与敏感度。中国人学习中国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无劳举证。5、认定儿童是“读经”最适当的年龄:如上所言,因为语言的学习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让儿童接触涵义丰富的“经典”之作,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的蕴酿,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是具备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因此,当前在海内外许多家庭中,体制外的零星的“读经”教育,也是以儿童为主的。据大略之估计,当前海内外,包括祖国大陆
7、、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澳美加华人社会,已有数百万儿童接受“读经”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长及老师之意料。6、认定“儿童读经教育”教法的简易可行性: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确实认识,为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而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这样,老师便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而且不论“教”的人、“学”的人,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