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

ID:38316848

大小:1.8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6-09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_第1页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_第2页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_第3页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_第4页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_第5页
资源描述:

《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部分模块二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中国近代史模式的四种观点二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特点三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评价【编者按】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引入历史前沿的观点,搭建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之间的桥梁,使试题充满活力,紧跟时代,凸显学科特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颇值得关注。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考命题者明显洞察新课改实施以来,研究性课程开发流于表象的实情,在高考主观题的设问上进行开放型检测的实践,有目的地把历史学术前沿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热点引入高考命题,构建有限度、可控制的谨慎开放模式,真正检测和提升学

2、生的能力。观点一“冲击—反应”模式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观点二“中国中心观”模式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里学院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

3、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自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观点三“传统—近代”模式历史学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观点四“帝国主义”模式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模式

4、: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1.有关中国近代史模式的四种观点如何选择?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念,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2.对待“冲击—反应”模式赞成或反对的两种态度(1)赞成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政治:

5、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冲击,中国发生一系列社会变革,诸如学习西方、改革旧制的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回应)、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兴起;总理衙门、招商局、银行、邮政局、新式军队、同文馆等机构相继产生;派驻外使节、成立政治学会等新现象接连出现。②经济:冲击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③思想文化: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陈旭麓先生认为,此时中国士大夫已经承认西学的地位。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6、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念;改变了对西方无知的状态和歧视态度等等。④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⑤社会转型: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等等。(2)反对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观”,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美化侵略,是片面和狭隘的历史观。这种错误的历史观理应受到严肃的批判。(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

7、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解答时,一要阐明这一模式的相应观点,二要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冲击”“反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概括。[答案]略[预测演练]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潄

8、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