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74775
大小:175.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1
《「人意义」专题贡献与局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對話與回應───────《人的意義》「人的意義」專題的貢獻與侷限黃應貴在筆者所編的《人觀、意義與社會》一書出版近八年後,看到這樣的一個專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專題不但能針對當時所提出之研究課題背後的基本問題,提供一些具體的回答與呈現,更能進而處理到當時該論文集還沒有意識及處理到的層面。憂的是在多篇論文當中,顯然作者並未能清楚的意識到該課題背後的基本問題,以致於無法掌握問題的核心,因此無法透過個案的深入研究來提昇整個課題的討論層次。以下將分三方面來談:首先來回顧人觀課題的興起。實則從上一世紀八○年代以來,國
2、際社會及人文科學界開始意識到過去研究上的瓶頸之所以難有突破,主要原因是在研究上對於人的假定。促成現代社會及人文科學研究之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主要是西方社會為了解決從十五世紀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所產生的各種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其背後均假定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主而平等、因而得以被物化及疏離的看法,實際上只是反映了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所建構出來的人觀而已。而這種人觀不僅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世界性發展而傳播到世界各地,更因為依西歐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社會及人文科學的全球化趨勢,而在無形中成為非西方國家從事有關研究上的
3、基本假定。這種依特殊歷史時代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假定,自然不一定適用於非西方文化的社會,甚至成了瞭解上的最大障礙。因此,人觀研究課題的提出,不僅強調所有的人觀並非是超越時空的,它往往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更強調對於人觀的誤解將會導致對於該文化其他層面上的扭曲。換言之,人觀的探討不僅認為各文化的人觀基本上是各社會文化的建構,更深信人觀是一個相當基本的分類概念,它的特性將連結到其他社會文化層面、乃至於整個社會文化之整體性的表現上。在此一認知下,不同文化之人觀的1探討,不僅要解構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型態的宰制,反思當代的文化問題,更希望透過
4、各種文化對於人觀的不同建構,來思考及尋求人類未來文化的出路。相對於上述簡單的陳述,這個專題至少有三個主要的貢獻:第一,正如劉千美教授及專題主編尤煌傑、潘小慧教授所提,這專題的討論似乎意識到所謂普遍性的人觀實際上只是形上學的預設。而有了這點認識,我們才能瞭解潘小慧教授在〈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一文所強調的以「心」為主,而透過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而與他者在互動中完成自我的互為主體性手段,來達到「有辨」、「有義」、及「能群」的道德及價值意識之特色的儒家人觀;或劉貴傑教授在〈中國傳統佛學有關人的意義〉一文中提到的,「一真靈性」是宇宙萬
5、物最原始的根源,而「本覺真心」或佛性、本心則是人的本質,人只有捨離俗知皈依自性,才能擺脫個體有限束縛,而直達無限真諦境界而達涅槃的佛學人觀;或羅光教授的〈天主教的人論〉一文,言及人有身體與靈魂之別,兩者合一而為世間人,但只有人的靈魂可以不滅而永生。唯要成為永生人,必須在世間人時加入耶穌基督的神性生命,才能使本性生命逐漸提昇到超性化而凸顯天主教人觀的永生人意義。這三篇論文不僅具體呈現不同宗教或文化所建構的不同人觀,提供了該專題的第二個主要具體貢獻,也間接的證明了人觀是各社會文化之特殊建構的立場。第三個主要貢獻是劉千美教授〈論人的美感
6、向度〉一文,涉及了西方自啟蒙運動視人為理性動物以來所忽視的所謂「非理性」層面問題。而這方面在筆者當時所編的論文集中,恰是較為被忽略的層面。但正如美感經驗與創作不僅僅是每一個人天生本有的能力,它更涉及了人存在及人置身於世界的重要方式、乃至於人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等問題一樣,人的非理性層面在目前人觀的探討上正是一個新的重要課題。事實上,除了上述三篇不同「宗教」的人觀多少均涉及此課題外,尤煌傑教授的〈引頸企盼的思維者:關於人的意義的考察〉一文,更直接引用了達爾文及德日進有關「愛」如何由人的社會本能當中的一個項目,到宇宙間一切結合運動
7、的根源、進而為人之意義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討論。這些均凸顯出這層面在各個文化建構其人觀上非比尋常的地位。而從這意義延伸,宋文里教授〈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初探〉一文,表面上似乎與人觀沒有關連,而強調符號學方法論(相對於經驗科學傳統和實證研究的典範)及人物符徵間所具有的「指涉的他者」和「交談關係中的他者」之區辨,實則亦涉及了對人觀中「非理性2或超理性的(神聖)主體」位置之存在的探討。這些都與國際學界目前人觀新近的討論互相契合。另一方面,如果欲提升該課題在未來的討論層次,在這專題裡的多篇論文均面臨了幾個共同的主要問題。首先是歷史
8、文化脈絡的問題。很可能是大部分論文的作者均是哲學背景出身,往往比較重視抽象觀念的系統與完整性,因而較忽略個別宗教或文化的人觀在不同歷史時代上的差異。然而,人觀研究的出發點既然是視其為各社會文化歷史過程的建構與產物,就必須注意其產生的歷史條件,以及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