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郁论脂_涂晓龙

六郁论脂_涂晓龙

ID:38261200

大小:165.9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2

六郁论脂_涂晓龙_第1页
六郁论脂_涂晓龙_第2页
六郁论脂_涂晓龙_第3页
六郁论脂_涂晓龙_第4页
资源描述:

《六郁论脂_涂晓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64#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1期六郁论脂涂晓龙(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试图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整理挖掘古代医籍,追溯郁证源流,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探讨郁证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六郁0阐释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运用六郁理论指导高脂血症临床研究及治疗工作。指出该病病机为肝脾气郁,胆枢不利,诊为/郁证0、/聚0、/积0。提出早期属/郁0,病在气分,为气郁,病标在肝脾,病本在少阳。精微不布膏脂不化,渐进致/聚0,疾病后期病情发展而久之成/积0。关键词:高脂血症;郁证;病机;六郁

2、中图分类号:R58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1-0064-041郁证释名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如5素郁者,滞而不通之意。郁的本义指树木丛集茂密,问#举痛论篇6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在中医学则主要是指各种生理病理物质聚集而不得发而不行,故气结矣0,金元以后至今,论郁多如此。越,并引起不同的病证。凡因情志不和、气郁不伸,而211先秦至宋从广义角度认识郁证致气滞、血瘀、痰壅、火逆,渐至脏腑失和、损伤脑神等211115内经6论郁内经五郁以五行命名为五运

3、之称为郁证。郁对于郁证,早在秦汉时期中医便有较为明确的认2郁证源流探略识,将郁作为病证论述。5内经6对由于五运失常、情郁证之提法,首见于5黄帝内经#素问6,为5内志失调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蓄积经6运气学说/胜、复、郁、发0四大病证之一。5素问#失畅、饮食情志滞塞结聚等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将其归六元正纪大论篇6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于/郁0。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6中论及/五郁0有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0,提出了五郁的治疗原则。五运之气太过不及而致土郁、木郁、金郁、火郁、水郁之朱丹溪又有六郁之

4、称,即气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发,提出/郁极乃发,待时而作0。强调五运失常、外邪血郁。之后张景岳又倡五郁之说,且以怒郁、思郁、忧侵袭是致郁的主要因素,另外,5内经6把情志因素也郁三种为主进行阐述。而罗赤诚认为:/郁之为病,非看作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原因。5灵枢#本神止一端,有郁久而生病者,有病久而生郁者,有误药而篇6/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05素问#举痛论篇6/思成郁者。0郑守谦曰:/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0起也0,又把郁上升到病因层次。清#吴澄5不居

5、集#可见,5内经6对郁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内容卷之十八#七情内郁6更是直言:/百病皆生于郁,故丰富,涉及面极广,既作为证论述,又有将其作为某些凡病之属郁者,十常八九0。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疾病病理变化来论述。5内经6之郁是广义的,为五运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金元以前之气所乘而致郁,而非忧郁之郁。指出凡病之起,多由所论的郁大多属此。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不舒为病于郁。细认识外邪入侵,窦窍阻塞,玄府不通,以及鼻部的局nosinusitisandnasalpolyps[J].Rhinology-Sup

6、plementsOnly,2005,部辨证对鼻渊这一疾病的认识将更为完善,更符合现60:581-601.[4]孟旭.从玄府理论探讨急性中风的发病机制[J].中国中医急症,代中医的发展。在临床应用方面,鼻渊的传统治疗方2006,15(9):992-993.法是通利鼻窍、祛湿化浊,通过研习玄府学说,笔者认[5]王明杰.玄府论[J].成都中医药学院学报,1985,8(3):1-4.为,在临床治疗中,疏通玄府、利气行水,整体辨证与微[6]茅晓.玄府气液学说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观辨证相结合,也是中医药治

7、疗鼻渊疾病中不可忽略2000,16(4):238.的重要内容。[7]李其忠.气门、玄府腠理、三焦联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32参考文献(3):2-3.[8]郑国庆,黄培新.玄府与微循环和离子通道[J].中国中医基础医[1]RabagoD,BarrettB,MarchandL,eta.lQualitativeaspectsofnasalir-学杂志,2003,9(4):13.rigationusebypatientswithchronicsinusdiseaseinamultimethod[9]常富业,

8、王永炎,高颖,等.水淫玄府与隐性水肿假说[J].山东中study[J].AnnFamMed,2006,4(4):295-301.医杂志,2004,23(11):643-644.[2]RabagoD,PasicT,ZgierskaA,eta.lTheefficacyofhypertonicsaline[10]王士贞,熊大经,刘绍武,等.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n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