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

ID:38232615

大小:194.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6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_第1页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_第2页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_第3页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_第4页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6卷第6期课程·教材·教法Vol.26,No.62006年6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June,20063《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进入了探索和革新阶段。在各种革新之中,理念的革新是最关键的。《思想品德》教材只有在目的观、结构观、文化观、功能观等方面进行深度革新,才能避免这一轮教材革新陷入“轮回”而没有实质性进步的尴尬。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理念;革新中图分类号:G42310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20186(2

2、006)0620058204因此,教材编写力图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联一、目的观: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系,使教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并由学生的切知”身体验走向广阔的现实与理论世界,形成真实新一轮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显然不只是在德的、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的“德性之知”。育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化的变化,而是力图在二、结构观:“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这是多年来素互动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德育领域里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德育课程及教材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向,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

3、体验、领会的东西都是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见闻之知”之所“在场”因素,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以无法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这种“知”缺乏个这些因素可以形成坚实的“德性之知”。但人类体体验基础。“德性之知”来源于自身生活体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经验、体验和生活毕和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拓展学习,所形成的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对“在场”因是人的德性素质,是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素的学习,必然成为狭隘的井底之蛙。“在场”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一种人格精神。因素固然重要,但又不能仅仅囿于“在场”因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觉的价值意识,素,必须将“在场

4、”因素作为出发点和助推器,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进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另外,初中思想品德教内涵,并为之所感动;有了它,学生便开始形成育在完成学生人格精神培养的同时,还肩负着多内在的德性结构,而德性结构既是学生理解规重教育任务,必须从个性与人格的成长走向广阔范、实施行为的内在根据,也是他们表现思想品的社会空间,必须体现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课程德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深刻动力。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不仅有自我3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50228作者简

5、介:高德胜(1969—),河南信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德育学、德育课程。·58·的、人际的,也有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也就是内容完全是成人意志的反映,教材形式也体现了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迈成年人正规与严肃的偏好。而且,成年人不甘心出自我和直接体验,走向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世在教材中退居后台,代表国家、社会和成人世界界。但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人类已有的人的编写者在教材中时不时跳出来发话:“同学们文社会科学成果作为“不在场”的因素,毕竟离⋯⋯”“你们⋯⋯”“小学生⋯⋯”。教材成了成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有一段距

6、离,处理不人的独白,没有青少年说话的余地。这种教材往好,就可能使之成为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往成为学生“异己”的东西,在这种教材的教学对象,成为学生厌烦、逆反的没有生命力的中,学生感受不到文化“在家”的感觉,有一种东西。文化陌生感和剥夺感,对教材喜欢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应体现“在场”与为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教材编写应持“不在场”因素互动与结合的结构观。对理论知青少年文化与成人文化相融合的教材文化观。教识、国家社会要求等“不在场”的内容,应该从材首先应该尊重、体现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教学生“在场”的体验出发,用青少年自己的方式材的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

7、适感。加以呈现,实现教育内容的“软着陆”。在教材在内容上,教材应体现青少年所关注的自我、人编写中不能把这些学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而应以际和社会问题,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研究、品味生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口气、从学生的立场进入活世界和文化世界。如果教材讲述的是与学生无求索过程,应特别地关注学生青春期生命的内在关的外在要求、道理和理论,讲述的是“别人的矛盾,关注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外在矛盾,故事”,学生就会把教材看作“外人”,而不是努力通过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情景化的教学,“自己人”。因此,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新的教材吸引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