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20476
大小:115.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6
《“移动数字校园”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央民族大学:“移动数字校园”实践2011/7/14/10:31来源:中国教育网移动突破时空局限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成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传统数字校园的思想是“1个门户 +1个平台 + N个应用”,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对学校管理决策者、教职工、学生而言是一个有用的、常用的
2、、爱用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但是,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地调研,这样的数字校园还存在着不足,数字校园以Web的方式存在,计算机和网络是访问数字校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这局限了用户必须坐在计算机前,在网络连通的情况下才能访问数字校园;同时,对于一些紧急的通知公告等,如果用户不在计算机前或者用户未打开通知公告的页面都会错过——信息没有即时有效地传输,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损失。而移动数字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扩展,正好弥补数字校园的不足。 移动校园结构分为两个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移动校园信息服务立足于目前运行的校园应用系统,在融合
3、移动数据业务的同时,面向校园师生,从师生需求出发,结合各类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从中挖掘出师生关心的应用,提供综合、完整及全面的服务内容,校园师生可自行定制相关的服务。这样的服务可以将不同应用系统整合,提供面向校园师生的各种服务,帮助学校实现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基础上,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更加丰富的校园信息服务,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移动校园规划过程中,除了进行管理及信息发布服务,我们充分考虑如何支持教学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在基于Internet 的
4、在线学习与支持服务的基础上,学习者希望进一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作为对在线学习等其他学习形式的补充。 中央民族大学移动校园总体结构以信息服务与移动学习平台为两个建设内容。在信息服务中,根据不同应用的特点,将教务应用、一卡通应用、图书馆应用,移植到手机上。通过手机终端,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门户中关于学习、生活的相关信息,实现对通过有线网络完成相关事务的有益补充。移动学习平台设立WAP论坛、移动百科、移动资源库及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的空间平台,同时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移动学习系统。如图1
5、所示。 即时提供移动信息服务 移动数字校园立足于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利用已建设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建成校园业务处理平台,向校园用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主动式的服务,并根据高校各种应用系统的功能特点,将其移植到移动终端上实现,达到实时互动,完成大部分必须通过有线网络完成的相关事务。移动数字校园充分满足校园用户的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 目前移动数字校园的终端是手机,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终端,例如PDA等。“移动校园”管理与服务平台结构如图2 所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移动数字校园帮助数字校
6、园从以后端管理为核心,转向前端服务为核心,提供及时丰富的校园信息服务,真正提升校园人信息化体验。比如,在OA系统中,所有的公文流转都能定向地通过手机发送给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审阅,提高办公效率。 办公人员通过操作,还能及时就相关文件进行修改或讨论,这样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工作状态。 移动数字校园平台是架构在移动运营商与高校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基于中间件技术,整合、协调并建立相关定制关系的平台。平台采用“1+N+1”的模式,基础平台可以对应一个统一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统一。对没有建设统一数据中心的学校,基础平
7、台仍然能从各个异构系统中抽取服务所需数据。 营造移动学习环境 一个完整的移动数字校园系统不仅是为校园师生提供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移动服务,更重要的是为校园师生提供一个能进行移动教与学的环境,为正常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应用手机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为校园师生提供更便捷的生活学习服务,使得校园内的工作、学习、生活更加自由、无约束。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移动学习平台系统中,我们设计了WAP论坛、WAP移动校园百科、移动教学资源库、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及个人学习器等不同功能移动学习平台。 随着移动技术的
8、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无约束、及时、便捷的生活学习方式的追求,将会使更多人加入到移动校园建设的研究中来。同时,物联网及云计算的深入研究及应用,也将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后,“数字校园”将向着可移动性、智能性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