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诗可以怨_与_怨而不怒_再解读_李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史哲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2004年第1期(总第280期)No.1,2004(SerialNo.280)“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李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
2、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关键词:诗可以怨;怨而不怒;诗学精神;儒家元典;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4)01-0119-051981年,钱钟书先生发表了《诗可以怨》一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1][3](P1422)文,钱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识、汇通中外的眼光对能。”《乐记》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诗可以怨”进行了精辟论述,从而使这一
3、长期未得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3](P1535)到肯定和彰显的诗学命题广为世人关注。但钱先生焉。”《左传》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未对“诗可以怨”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儒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家关于“怨”的另一观点——“怨而不怒”做出分析。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不独钱先生本人,或许是出于“古为今用”的考虑,整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界在研讨这两个围绕“怨”的诗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4]学命题时,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其间的内在
4、联系,或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昭公二十五年》)“怨”,其实者过分贬抑或抬高其中的一个命题。我们认为,从辩就是“怒”,《说文解字》说:“怨,恚也。”“怒,恚[5](P221)证和历史的立场来分析这两个命题的历史意义和现也。”“怨怒”是人类自然而原始的情感,是来实价值,是今日研究的必须。本文拟从儒家元典如何自于客观事物的激发,是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心认识和论述“怨”入手,分析“诗可以怨”和“怨而不理反应。怒”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说明“诗”何以“可以怨”而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最基本和最又要求“怨而不怒”,以此对“怨”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原始的情感,“怨”被认为是否定
5、的一极。而在儒家看的全面内涵进行把握,同时也借此文向时贤请教。来,“怨”同其他情感一样,都是自然和正常的,《论一、“诗可以怨”的文化根源语》说:“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中国古代绝大部分诗学命题大都与儒家元典及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其阐释有关,“诗可以怨”就来自于《论语》。“诗可以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6]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其次引申到创作‘夫子不为也。’”(《述而》)孔子是肯定人的怨怒的,论。它之所以成为儒家诗学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就在只是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不再有怨恨而已。《
6、论于儒家对“怨”的肯定。语》还记载道:“‘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6]“怨”作为人类的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原宪其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鲁迅先生曾说;“喜问孔子什么是“仁”,并举出一般人难于控制的“克、[2](P64)怒哀乐,人之情也。”这句话是有所本的,《礼伐、怨、欲”,孔子认为控制这些是难能可贵的,但离收稿时期:2002-12-22作者简介:李凯(1966—),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19“仁”还相差甚远。这就说明,孔子是承认“克、伐、怨、世之音安
7、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欲”的客观存在的。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3](P1527)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叙述诗歌的发展时矣。”“乱世之音怨以怒”是承认乱世人有怨[3](P1528)说:“及大禹成功,九序唯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怒,且应该怨怒。又说:“角乱则忧,其民怨”,美匡恶,其来久矣。”此处提到的“五子咸怨”出自伪这说明音乐中的“怨”来自于现实中的“怨”。又说:《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文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