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1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90·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7月第16卷第7期PhinPVibPaVYQY_,cU‘y2004,do‘.16,[oG7·标准与指南·《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系列讲座(1)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邱海波刘大为【关键词】感染,严重;休克,感染性;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63;R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03(2004)07039004=D=============================================D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登《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讲座,供大家参
2、考E第1讲简==D=要=说=明=制=订=指南=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后=各=讲=将=较=详=细=阐=述=指南=的=依=据=和=相=关=思=考=E==========D=F《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提出的必要性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E全世界每年大约1000人中就有3人发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同时这一数字还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过去10年中,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91G3H,以每年1GIHJKG0H的速度上升E近年来,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重感染的
3、病死率仍高达30HJ70HE在美国,严重感染是第10位的致死原因,每小时有2I人死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其死亡人数超过乳腺癌L直肠癌L结肠癌L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E心肌梗死是公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实际上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与心肌梗死具有同样的发生率,不同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而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E因此,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探索规范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EM拯救运动的阶段和目的为了面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挑战,2002年10月欧洲危重病医
4、学会(NSOPQ)L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PPQ)和国际感染论坛(OSR)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共同发起了拯救全身性感染的全球性行动倡议SS拯救全身性感染运动(TUVWiWinXTYZTiTcamZaiXn,SSP),同时发表了著名的巴塞罗那宣言E巴塞罗那宣言作为SSP第一阶段的标志,呼吁全球的医务人员L卫生机构和政府组织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提出了I年内将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IH的行动目标E为了实现巴塞罗那宣言所提出的目标,代表11个国际组织的各国危重病L呼吸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组成委员会,就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制订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E
5、治疗指南的提出是SSP就严重感染进行的第二阶段工作,旨在提高全球对严重感染的认识并努力改善预后E这11个国际组织包括SPPQLNSOPQLOSRL澳大利亚新西兰危重病医学会(A[OPS)L美国危重病护理学会(AAPP[)L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PP])L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PN])L美国胸腔学会(A^S)L欧洲呼吸学会(NRS)L欧洲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和外科感染学会(SOS)E危重病L呼吸L感染L外科和护理专家的共同参与,充分反映了指南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该指南将成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国际纲领性文件E指南的制订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E首先从QY_‘inY检索过去10
6、年的临床研究文献E检索范围包括感染(inaYcbion)L全身性感染L严重感染L感染性休克和感染综合征等相关文献E对每一项临床研究进行评估和分级,评估内容包括研究方法是否随机L双盲,结果是否清晰E所有文献被分为不同亚组,并且由2J3个专家评估,以2KJ30_存活为标准评估存活率,根据大样本的全身性感染的研究结果,以预后改善作为制订推荐级别的依据,专家对临床分级有分歧时,增加一名流行病学专家一起讨论,每个专家均提出各自的意见,作者单位:210009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危重病医学科(邱海波);100730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刘
7、大为)作者简介:邱海波(1966),男(汉族),河南省新野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危重病和AR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危重病医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会中青年委员,江苏省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詹天佑科技青年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haiboq2000@yahoo.com.cn)E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7月第16卷第7期ChinCritCareMed,July2004,Vol.16,No.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