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

ID:38187129

大小:105.6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_第1页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_第2页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_第3页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研究·中日文学特质宏观比较黎跃进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关键词】中日文学特质比较风格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着密切的文化交的《毛诗序》进一步发挥:“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流。在古代,日本全

2、面学习借鉴中国,思想、制度、文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化、文学、艺术都师法中国。近代以来,日本经过明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治维新,在东方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国反转来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学习借鉴日本。虽然如此,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伦,美教化,移风俗。”①至此,“明志载道”成为中国同的民族心理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文学主流的审美要求和创作的指导性原则。因而有历史积淀,使得中日在彼此影响的时候,都是从本屈原作品中忧国忧民、愤

3、世嫉俗的情志,有司马迁国实际出发加以取舍,中日固有的民族精神在彼此“发愤”而作《史记》,有杜甫的“诗史”,有韩愈、柳宗借鉴中起着内在的主体作用。中日文学也在彼此影元以“文以载道”为纲领的古文运动,有元稹、白居响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易等主张“美刺”的“新乐府运动”。日本文学是在全面引进汲收中国文学的基础一、文学主题:明志载道与人情况味上发展的,因此,中国文学强调社会功利性,和教化基于伦理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强调功能的特点在日本早期文学理论中也有反映。早期明志载道。“诗言志”、“文以明道”、“

4、文以载道”的文的和歌理论强调诗是“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②甚至有“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③的论学主张,成为中国几千年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在历代文学理论中,强调“情志合一”,将抒情言志的述。但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其文学思想内容纳入“明道”的轨道,要求作家诗人在创作中无的特点:注重人情况味的抒写。这一特点不仅在万论抒情还是言志,都要作伦理道德的理性思考,将叶时代就有清晰的表述,而且随着文学的发展,逐个人情感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表现“治国、平天渐发展成为主流思潮。原田东岳认为:“诗吟咏性情

5、而已”④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扬忠孝节义的伦理规范,。本居宣长认为:“歌之本体,并非为辅助政治,并非为修身,不外是导于言心中之事。”⑤上述日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黑暗,书写报国济民的情怀。《尚书》提出“诗言志”,荀子在《解蔽》、《儒效》、本古代理论家的论述可以说明日本文学家对文学《正名》等篇中,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孔子提出本质和目的论的基本观念:即“主情”,就是注重由“思无邪”、“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的诗教说,汉代外在事物引发的人心感动和情绪变化。因此,日本78日本研究·2009年第1期中日文学特

6、质宏观比较·文学目的论往往拒绝承担主体自我抒情、感发自我巧,乃调之以管弦丝竹之音,设钟鼓歌舞之乐,以节胸臆之外的社会功利性,这就是日本文学传统的奢侈,正风俗,通文雅。”这里用“成天统地,穷事察“物哀”观的基本内涵。微,原情立本”、“匡衰乱”、“节奢侈,正风俗,通文中国文学的“明志载道”与日本文学“人情况雅”来说明《五经》、《六艺》的社会功能。魏晋时期的味”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学是一种在道德理性意识曹丕,综合前人的论述,直接提出:“盖文章,经国之作用下的创作,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联系起来,升大业,不朽之盛事。”

7、⑥把文学提高到经国治世、建功华为责任、抱负、志向和理想。而日本文学的“人情立业的高度。之后,“经国大业”成为中国传统绝大况味”,或者说“物哀”观则是接触到某一事物时不多数作家诗人从事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和自觉追由自主地产生的感动和赞叹,是不经过大脑思考,求。直接由眼睛到心灵的感动。它是非理性的,纯感性对于中国文学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日本的,带有很强的瞬间性,更主要是对事物的表象产学者笠原仲二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加以解释。他在生的印象,而非经过深入思考后得出的对事物的本《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一书中指出,中国

8、人审美质认识。意识的产生,与对活跃、旺盛的生命力的崇拜有关,在题材方面,日本文学不像中国文学那样,描“美”字《说文》训为“大羊”,“大羊”体现着庞大的身写社会现实的政治问题或道德问题,而是游离政躯所象征的强壮与肥美的肉的甘昧等感受。其次,治、超越道德。即使像《平家物语》、《太平记》这些以审美意识起源于“色”。“好”字在《说文》中训为“女表现各派政治势力之间斗争为题材的“军记物语”,美”,释为“色好也”。它古来不仅与“悦”、“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