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故宫藏明清名家篆刻伪讹丛考_三_邓以蛰先生捐献的四件篆刻作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宫藏明清名家篆刻伪讹丛考三邓以蛰先生捐献的四件篆刻作品—王幼敏内容提要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篆刻作品中有四件来自邓以蛰先生的捐,、。献它们分别被认定为清代篆刻家邓石如顾振烈的印作本文通过对这四件篆、,,,刻作品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否定了这个结论并重新考证出四印的作者澄清,。了以往的误识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关键词邓石如邓传密顾振烈篆刻邓以蛰一先生是清代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的五世孙,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与故宫博物院也很有渊源早在。年就被聘为故宫的专门委员年邓先生将其家族旧藏的两百余件文物捐献给故
2、宫博物院。这是一批以邓石如、邓传密父子为收藏主体的作品,包括二人的书法、篆刻及友人的赠送之作以及相当数量的书信等,为我们了解、研究他们平生的交游、艺术经历提供了较完、。,、,整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常情况世藏品应较一般收藏品的来历身份更为可信所传达出的信息也更加明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原本清晰明了的事物也可能变得模糊不清,而使后人在认识上产生错误。如这批捐献品中四件篆刻作品的归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印作的使用、收藏情况及艺术风格、水平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文献及背景材料,就四印的作者问题作逐一、全新的考证。“”
3、、“”家在四灵山水间铁砚山房图书两面印〔图一〕“”,原石曾于年故宫举办的邓石如先生诞生二百二十年纪念展览中展出印拓见于邓以蛰《完白山人纪念展览简述广。二印是否为邓氏印作,印学界一直有分歧,主要体现在各家印谱对该印的不同收录中。其中“铁砚山房图书”印,诸家意见较为一致,各谱均有收录,分歧主要集中在“家在四灵山水《文物》年第期故宫藏明清名家篆刻伪讹丛考三”。水间铁〔图二四灵山水恻印间一印赢苗霎镖黔。被确认为邓石如所刻的“家在四灵山水间”印共有两件,“图除故宫所藏以下称一,’,另外一件的印迹〔图二〕见于多件邓氏书法“。研究者
4、对究竟哪作品中以下称图二勺一件才是邓石如的印作,各执,己见大致可,“图”。·,、分为两种其一肯定二如《中国篆刻丛刊邓石如》小林斗煮编年日本二玄社出版《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徽宗印风下黄淳主编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其二肯定图一如《邓石如法书选集》邓以蛰编,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邓石如书法集》方绍武编,年黄山出版社。,还有将。,。。出版除此之外二者混为一谈的情况如《邓石如篆刻》孙慰祖编著年上海书店出版所作《邓石如篆刻作品系年》,将铃于《沧海日隶书长联》上的“图二”与铃于《陈寄鹤书行书册》上的“图一”列为同一方印又《邓石
5、如书法篆刻全集》王家新编,。。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印拓选择“图”,“”,“二但在释文时又注明为两面印即图一,’,,“”,。上述意见笔者认同第一种因为图二的印迹见于多件邓氏书法真迹上其真实性应毋庸置疑而“”,,一些研究者坚持认为图一也是邓石如真品可能有着同样的理由即该印印迹也见于邓氏书法真迹《行书陈寄鹤书》册中。但通过对书册的收藏流传情况、该印在书册中的铃盖位置及印作本身的篆刻水平,其是否也是邓氏内容相同的另,。等方面的考察一方印作值得商榷我们认为铃于《行书陈寄鹤书》册上“图一”印只是,而非邓氏自用印。的一方鉴藏印
6、《行书陈寄鹤书》册〔图,,,。邓石如《上樊大公祖陈寄鹤书稿》作三〕纸本每页纵横厘米于嘉庆八年,长达千余字,是其得意之作,生前曾多次书写。除此册外,尚有两手卷存世,分、。,“”、“”,别藏于云南四川省博物馆此书册曾为田家英收藏首页铃有田家英印小莽苍苍斋印尾页铃有。,“”。田家英夫人董边的名印此外收藏印中的书敝印是书册最早的收藏者崔书敝的名印〔图四〕崔书敝一。,字仲纶,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擅长书法,晚年热衷于金石收藏。册后还有与崔氏同、。,,,,,时的书法家收藏家陈式金的两段题跋陈式金字以和号寄舫江苏江阴人擅书法对邓石如的书
7、法、篆刻尤为推重,曾极力收集。“”,。,书册除册尾铃图一印外未见邓氏其他印鉴印记铃在了末行外侧的位置几乎与三方鉴藏印,不伦不类,是否为作者所铃令人怀疑。另外,从陈式金的题跋中可知书册曾在一条直线上经刻石〔图“,,,,。五〕庚戌夏仲翁携来澄江相示欢赏不置用假入石以永其传又通于方壶斋获吾乡张君,,遂集陈寄鹤书中字并刻。”,怀白所绘山人小像抄有山人自题二绝句之刻石在刻成后不久便遭毁坏只有拓本存世,方绍武编《邓石如书法集》收录〔图六〕。刻本基本保持了书册的原貌,只是对行距及每一行的字数略作调整,铃印的情况也与书册不尽相同,除崔
8、仲纶“书漏”印外,增加了陈式金的“寄舫”印,“”。、,。,但未见图一印从崔陈二人为此刻本所做的工作来看似乎不应有此遗漏其中缘故一种可能是故宫博物院院刊一年第期·怠第期〔图三〕邓石如《行书陈寄鹤书》册〔图四〕邓石如《行书陈寄鹤书》册刊刻以前书册上并没有此印印记,是后来才铃上的另一种可能是刊刻前书册中就铃有此印,但崔、陈,。,,二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