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76433
大小:4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课内文言阅读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内文言阅读理解(一)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著名哲学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托物言志,用莲花比喻,表达作者
2、 的情感。(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 (人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一种的生活情趣与志向。(三)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人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此文叙写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智能每况愈下的过程,这是“”导致的结果,旨在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
4、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5、。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3为一说,使与书俱。1.引文的作者是(朝代)的 (人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3.文中“摩玩之不已”与成语“”的意思相近。作者例举事实证明了“”的观点,又以黄生和自己年轻时借书读做对比,目的都是要告诫黄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五)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6、”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引文的作者是(朝代)的 (人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3.课文通过略写,详写的对比突出了,告诉读者一个的道理。(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7、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引文在论述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前,为什么还要论述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七)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引文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诸葛亮。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盖追先帝
8、之殊遇3.出自本段的成语是,用自己的话写出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是。3答案:(一)1.宋周敦颐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3.君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世俗追名逐利的鄙弃与厌恶。(二)1.唐刘禹锡2.这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