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73942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光绪帝与百日维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近现代史小论文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13年前的戊戌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试图通过不流血的变法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同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6人(世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这场变法最终失败,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因,而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虽然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策划者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但作为这场轰轰
2、烈烈的维新运动的支持者和核心人物,光绪帝对变法的影响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光绪皇帝的支持,这场变法可能从一开始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维新派也不可能顺利的进行和平政变的尝试。那么,到底这位年轻的帝王,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是什么促成了他下定决心接受变法、改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呢?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后世习惯上称之为光绪帝。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7个儿子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氏。所以,他既是同治皇帝的嫡堂弟兄,又是嫡亲姨表
3、弟兄。 这层关系是慈禧拥立载湉为皇帝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载湉入宫后,慈禧太后要求光绪帝称自己为“亲爸爸”,而喊慈安太后(载湉的生母)为“皇额娘”,亲自挑选翁同龢来教育光绪帝,并向强调要培养他的孝心。这些都表明,慈禧太后希望将光绪帝培养成为一个可以替代她亲生儿子的皇帝。但我认为,慈禧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接纳光绪帝,载湉始终不是她亲生的,这层心理的隔阂使慈禧不可能真正的信任光绪帝。为了加强对光绪帝的监视和控制,她干涉光绪帝的选后,迫使光绪帝违心选了她的内侄女为皇后;在光绪帝亲政后她仍迟迟不愿交出权力,即使后来身在颐和园中也
4、没有放松过对朝政的掌控。这种种的刻意安排、不信任和猜忌都为后来帝后矛盾激化埋下了种子。以致光绪帝对慈禧更多的是敬畏,而远非敬爱。就光绪帝而言,对他的成长和未来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不仅重视对光绪帝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少年天子的生活,二人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翁同龢认为“皇上读经固然重要,然目下读史尤亟”,并着重向光绪帝讲述康、雍、乾诸帝的文治武功和清朝开国以来的国难危机,以培养光绪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他还中国近现代史小论文向光绪帝介绍有关中外史地和早期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其中包括魏源的《圣武记》、《
5、海国图志》,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钱询编著的《通商出入表》、《关税出入表》、《中外交涉表》,出使各国使臣的笔述记录等。重视让皇帝了解国家的各种实事,例如洋务运动,也鼓励光绪帝去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大事,有意识地启发和诱导光绪帝去关心时势政治,关心王朝的命运。正是翁同龢的这种教育方式,才培养出光绪帝这样一个开明进步的革新皇帝。而在后来的维新运动中,翁同龢也为联系维新派和光绪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世人认为光绪帝是个有名无实、比较软弱的皇帝,但从历史的种种记载和资料上看,我认为在很多方面光绪皇帝是很值得佩服的。他敢于在极
6、为困难的形势下对抗强大的守旧势力,心怀国家和人民,在维新即面临重重困境,他仍旧不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慈禧的质问他坦然答道“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为了不失去“祖宗之民”,维护“祖宗之地”,以免给“天下后世”留下亡国之君的罪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将变法新政推行下去。为此,他不惜冒险与历来望而生畏的慈禧公开摊牌。即使维新仅仅百日,最后依然惨败给守旧派,但我认为失败的结果不能成为所有评判的标准,我们有必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光绪皇帝。甲午中日战争后,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
7、逼迫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盖印画押。在不得已批准条约之后,光绪帝痛心不已:“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败求和的耻辱,对年轻气盛、一心抗战的光绪帝来说,刺激极大,使他日夜忧愤,也开始了变法图强、不做亡国之君的思考。光绪帝更加注意阅读西方政治、法律著作,意图从各国经验中找到中国变法强国的方法,其中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作为使光绪帝受到很大影响。而在此时,康有为几经周折才终于递交到光绪帝手中的《上清帝第三书》又给了困惑和迷茫中的皇帝以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在朝廷中发起了关于更张图强的议论,开始了变法维新的酝
8、酿。虽然在此期间,慈禧太后宣布“撤书房”,阻断了光绪帝和翁同龢的联系,又清理了一些支持图强的帝党官员以孤立光绪帝,但光绪依然没有放弃维新的可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在此忧患交加的时刻,翁同龢也意识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