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

ID:38134190

大小:1.67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_第1页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_第2页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_第3页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8年3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ch,2008第35卷第2期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5No.2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姜大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训诂学的特色,旨在彰显训诂学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其由来和发展讲,先秦训诂学的萌芽说明它是为了读通典籍和经世致用而产生的;到了汉代,训诂学体系已基本成型,并奠定了其在经学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并宋元明时期,是训诂学的继承和完全定型阶段,其内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迨及有清乾

2、嘉年代,为训诂学大繁荣时期,堪为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渊海,无论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近现代为训诂学的平稳过渡期,训诂学研究方法应作进一步调整亟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关键词:训诂学;小学;文字;音韵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8)02014504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中一门解释词语经,正如清人俞樾所说:不达古书之例,失其意,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在古代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并失其读也。[2]所以首先要必须明白古书所讲的乃至哲学等研究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东晋训具体内容,这样就要求对古代

3、圣贤之书进行注释诂学家郭璞在他所注的尔雅释诂中已说得十解说。如此一来,解释古书字词句的学问训分明白: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诂学,就应运而生了。确切说来,训诂的方法肇始于[1]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训诂之缘起直至历代之发先秦,即春秋战国时代。贾彦德先生说:春秋战国展简约作以介绍。旨在理清其发展脉络,阐释它与时期从义理辞章方面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榖其他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训诂学实为中梁传,是我国处于萌芽状态的训诂工作的成果。国语言学之基础学科,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3](P2)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从春秋到清末的汉者。同时结合史学观

4、点来反映训诂学的本质和特语研究属于语文学时期)。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有色,以期为今后的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文字记载就达四千余年,而语言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不断变化,且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也并非同步。正关的。具体而言,任何学科都是适应于社会的某种如明代音学家陈第所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训诂学更是如此。追溯古有更革,音有转移。[4]在这种情况下,拿一部古书代,学人们的最高理想无非是学而优则仕,故而按后人的读法和理解显然偏颇较大,于是在春秋战从八岁入小学后入大学学习,所学内容无外乎国时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对字义的解

5、说。如左传先代的经、史、子、集,并从中总结出圣人先辈们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定国安邦的法则和经验,以期为自己将来进仕年:故文,反正为乏[5],这是从字形说义的。还治国所用。反过来讲,历朝历代君王也只有用这有从字音求义的,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种方式来培养和选拔人才。因此古人学习的根本目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6]的就是通经而致用。但在致用前需得通也就是说,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古韵相近。也有收稿日期:20070919作者简介:姜大珺(1976),男,山东青岛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

6、讲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研究生。145同义字作解的,如易经杂卦说:恒,久也,节止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也,解,缓也等等。还有的字义较为抽象,或另有范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所指,则用语句说明。如孟子梁惠王下:老而[8](P217)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延续了两汉大发展的曰孤。可见,在先秦对于事物名字的解释已相当精态势,又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及其著作。最有名的细了。因此,训诂在先秦时期的缘起,其根源还是社是张揖和郭璞。张揖以尔雅体例为标准而作广会的进步发展。首先

7、是名物日趋繁多,一字多义现雅,又有古今字法和难字两部著作(今已失象也已普遍;再者语言文字自开始产生到春秋战国传)。郭璞作尔雅注和方言注两部专书。尔时代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语言本身已有了雅注能以今语释古语,又可以方言释雅语,详解物变化(即古今语的不同以及方言的差异)。当然也之形貌与功用。方言注通贯今古,以近代方言释包括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也日臻完善古代方言,并开始联系语音,提出了音有通转之说,而严密,遣词造句也各有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