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

ID:38116153

大小:147.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_第1页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_第2页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_第3页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_第4页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陈克守内容提要三大古典逻辑即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都产生于论辩之风盛行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和丰富的论辩理论内容。对于论辩的本质、作用及目的,三大逻辑都有论述,而墨辩论述最为深刻、精辟。论辩的形式和方法是三大逻辑研究的重点,同时,三大逻辑都很重视谬误问题,都深入论述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措施。当然,它们的研究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比较它们的研究成果,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古典逻辑。虽然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它们产生的时

2、间却很相近,产生和发展也都受到论辩之风的影响,带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并具有丰富的论辩理论。中国的墨家逻辑学被称为辩学或墨辩,辩就是论辩,墨辩在整体上就是研究论辩的形式、规律和方法,一开始就是以论辩工具出现的。墨家非常重视论辩的理论研究,也重视论辩的实践活动。论辩是墨家宣传自家主张、干预时政的基本手段。墨家创始人墨翟就是当时著名的雄辩家,他很自信地说:“吾言足用矣!⋯⋯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贵义》)《公输》里记载的他与公输般的论辩就是典型一例。他教育弟子专设“谈辩”一科,希望弟子们“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

3、者从事”(《耕柱》),要求他们都能“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而“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身》)。《尚贤》至《非命》各篇论证墨翟提出的十个论题,基本上是用论辩的文体写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论辩的记录。据说,《墨子》中原有《三辩》篇,是专门论述论辩形式的,可惜失传。《经》、《经说》、《大取》、《小取》等篇是理论总结,形成了论辩逻辑体系。在中国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印度的论辩之风也盛极一时,不管是国王、贵族还是其他僧俗人等,几乎都参与论辩、而论辩者一般都注意论辩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是早期的因明学。因明学最初叫“辩证究理学”,第一部名著是《政事论》,最后

4、一章《正确的论辩体系》讲的就是论辩的系统程序,其中有议题、准备、类推、举例、取舍、抉择等三十二种论辩术。古因明的代表作《正理经》,第一卷讲的十六范畴如论议、论诤、曲解、倒难、堕负等都是有关论辩的,第五卷中也讲了论辩技巧。新因明主要是对古因明的论式进行了改进,其中仍有丰富的论辩理论。由唐玄奘翻译的《因明正理门论》第一句就是:“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能立就是证明,能破就是反驳,论辩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之父,他的逻辑著作《工具论》,是后人起的名字,他自己当时称之62为证明学。《工具论》共六篇,其中《论辩篇》和《辩谬篇

5、》是专门研究论辩的。从篇幅上看,这两篇就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五。亚氏研究逻辑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论辩,《论辩篇》就是公认的指导人们从事公开论战的指南。他在篇首就阐明宗旨:“这篇论文是想找寻一种探索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就我们所遇到的每一问题,对被普遍接受的种种意见进行推理,而且当我们本身要对付某一论证时,避免说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话,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说明什么是推理以及它有哪些变种,以便掌握论辩的推理方法,这就是我们这篇论文要达到的目的。”对于论辩的本质、作用及目的,三大逻辑中都有论述,其中墨辩认识最深刻,论述最精辟。《墨经上》对辩下的定义是:“辩,争彼也。”什么是

6、争彼呢?《经说上》解释说:“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彼,不可两不可也。”这就说明:典型意义上的论辩,是关于矛盾命题之争。例如一个人说这是牛,另一个人说这不是牛,就是对两个矛盾命题的争辩。“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一个人说这是狗,另一个说这是犬,这两个命题可以同时都真;一个人说这是牛,另一个人说这是马,这两个命题可以同时都假。这都不是辩。墨家是从逻辑的角度给辩下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如此精确,以致二千多年后的今天

7、,我们也很难对它进行改进。《小取》开篇写道:“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这是从思想认识和社会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辩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明辩是非,区分同异,考察名实,进而判明利害,释决嫌疑,以达审议治乱纲纪之目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明是去非,以利于国家的治理。这一观点墨子在《非命下》也曾论及:“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者,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唇,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把论辩和国家的安危治乱、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可谓高瞻远瞩。墨家还提出了“知类”、“察类”、“辨故”、“明

8、故”等论辩原则,“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