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啸_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_晏鸿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6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l25No.62006年12月JournalofJiangh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s)Dec.,2006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123晏鸿鸣,魏敏,许绯(1.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武汉430056;2.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81;3.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摘要:古今对啸的认识虽不断进步,但其语义和发音原理的分析都有缺憾。各类啸发音基本以吹气(仅徒啸可短暂以吸气)的方法发声,发出的声音风格特点近似,但发音部位和振动体
2、及其状态却大不一样。指啸和叶啸必须借助物体(手指或树叶)发声;与其相对的可称为徒啸,其发音原理,应为口腔内以舌、腭调节的开管空气柱振动。关键词:啸;啸叫;啸乐;徒啸;叶啸;指啸;边棱音中图分类号:J611.1,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06)12-0103-04[4]262-264[6]89759-89760到文选传世本(古今图书集成,已演一、古今对啸义及其发声原理的为784字的长篇,增加了演奏最佳时间地点等,成为对于啸认识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其中啸乐)的演奏的较为全面的描述。但由于赋体韵文和
3、夸饰的特点,有关问题没能说得清晰和令人信啸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1]292中服。正如明程明善啸余谱凡例所说:仅得其似,非如召南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但对它的发[22]297传神写照笔也。文选、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的声原理的认识,却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许慎在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其所作的解释差别,根据我们对啸赋的考察,应是历代累增的结果。是吹声也[2]32中;梦书中梦吹啸者,欲有求[3]354:指出与此相应,晋桓元与袁山松有关于啸的作用及与言、歌[7]
4、1783,2142了其主要是吹气发声,但释义过于抽象概括,不易把握。比较进行讨论的书信。但由于讨论的内容及篇幅有郑玄给上诗作笺说:啸,蹙口而出声。[1]292中进一步指限,其意义也有限。出发声时为撮口状态,具体了一些,但还是不甚了了。唐慧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有啸叶。旧唐书音乐琳音义卷十五吟啸注引作蹙舌吹而出声也,同书卷九志二有: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唐杜佑十四同词注引字书有蹙口卷舌出声也,也不无道理。通典乐四注同。五代王建墓乐人浮雕也有啸叶演奏乐按这种注释,则是指出舌两边卷起以形成共
5、鸣腔的动作。伎。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或云:卷芦叶而为之,形如笳者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也。为符合现代属概念加种差的术语通例,下称叶啸。长啸大呼以招君也。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编写的现存最早的完整官修类书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4]473下他认为这里的啸与呼是艺文类聚人部三立有啸类,分文、诗、赋、书汇集了26条[3]352-355近义词,是正确的。以阴阳分啸呼,开后代先河。丛书集成有关啸的资料,首次为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初编本附啸旨辨引汉书:啸楚歌
6、声,大概就是从唐永泰年间,大理寺评事孙广撰写了啸旨,原本没能[23]15流传于世。但由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所作的记载可这里来的。汉代以后,啸逐渐进入文人雅士的生活。魏晋之际,天知,其内容概述了啸与言的区别、作用、传说中的传承及章下多故,达士高人由主张达生任性走向逸世高蹈,此风大行。目、人文背景。难能可贵,但不足难免。封氏同时也就其中作为其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晋成公绥创作了啸赋。艺起源、作用、发声部位和方法及当时人的事迹,作了讨论和补[3]354文类聚所录为229字,涉及人文道德背景、发音部位、充,瑕瑜互见。宋王谠唐语林始,
7、主观想当然地增加和不声音特点和作用、评价及与其他乐器的比较。太平御自觉地将注文衍入,使其文越演越繁。到弘治进士都穆作跋[5]1814-1815的啸旨,不但将十五章按作者和缘起、特点和五音类属、览却为108字,缺少后面的一段关于特点和与其他乐器比较的内容,应该是依据不同版本,面貌更显古朴。最佳发声环境和方法等,详加演绎,而且还将一十二法按十收稿日期:2006-07-03作者简介:晏鸿鸣(1951-),男,武汉人,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魏敏(1975-),女,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从事
8、汉语言教学与研究;许绯(1983-),女,武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103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5卷[13]325-329二律类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