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04369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2
《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1总则 1.1编制目的 做好全省城市供水、燃气系统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指导应急抢险,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事故、排除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供水、燃气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设部《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和《城市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突发性城市供水、燃气系统的应急处置活动。
2、 1.4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统筹协调,快速反应。 (3)长效管理,落实责任。 2组织领导体系及主要职责 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各级政府和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以及供水燃气管理生产、经营单位、企业等组成。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领导体系的要求,成立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省范围内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省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组成由城市供水、燃气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电力工程、卫生防疫等方面专家的工作组,为省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市、县(市、区)城市供水、燃气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本级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3事故分级 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按照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四级: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一般事故(Ⅳ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4预警与预防机制 4.1
4、监控机构 县级以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燃气系统运行的监测、预警工作。主要职责是: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管体系和检测网络,对检测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建立城市供气安全监管体系。对城市供水、燃气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并做出报告。 4.2检测网络 由浙江省城市供水水质检测网中心监测站组成监测网络,定期对城市供水水质进行检测。建立城市燃气安全网络,随时对城市燃气安全进行监测。 5应急响应 5.1总体要求 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发生后,在事发地政府领导下,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
5、施事故应急、抢险、排险、抢修、快速修复、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并及时向同级政府和省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情况。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可越级上报。 5.2预案启动 发生Ⅰ、Ⅱ级供水、燃气系统突发事故或需要由省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的重大事故,经省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启动本预案;发生Ⅲ、Ⅳ级重大事故和其他事故的,由市级政府决定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 5.3事故报告 5.3.1报告程序 (1)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发生后,现场人(目击者、单位或个人)有责任及义务立即报告。有关应急组织接到
6、报告后,立即指令相关部门派员前往现场初步确认是否属于供水、燃气突发事故。 (2)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迅速、准确”的原则,立即报告同级政府、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发生Ⅱ级及以上重大事故或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企业及各级、各部门除根据管辖权限逐级上报外,可直接报至省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应急组织之间必须保证24小时人员通信畅通。 (3)城市供水若系水源、水质、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同时报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 5.3.2报告内容 快报应尽可
7、能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单位的详细名称、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及地址; (2)事故单位的经济类型、生产规模、水厂座数、水源地(地表,地下)处数;气源厂座数、气源来源; (3)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类别; (4)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5)事故的简要经过; (6)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判断; (7)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8)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有关事宜; (9)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10
8、)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 5.4响应行动 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事发地应急领导机构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并做到: (1)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 (2)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3)迅速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证据收集工作; (4)服从各级政府统一部署和指挥,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协调组织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置等事宜,并及时报告事态趋势及状况; (5)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态扩大、恢复生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