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计算方法

超高计算方法

ID:38100313

大小:9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超高计算方法_第1页
超高计算方法_第2页
超高计算方法_第3页
超高计算方法_第4页
超高计算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高计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1.缓和曲线的作用1)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2.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S=A2/ρ(A: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C=A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

2、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3.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令:ρ=R,lh=s则lh=A2/R4.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a1=0,a2=v2/ρ,as=Δa/t≤0.62)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3)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

3、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4)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5.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1)回旋线切线角(1)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βx=s2/2Rlh(2)缓和曲线的总切线角β=lh/2R.180/л2)缓和曲线直角坐标任意一点P处取一微分弧段ds,其所对应的中心角为d

4、βxdx=dscosβxdy=dssinβx3)缓和曲线常数(1)主曲线的内移值p及切线增长值q内移值:p=Yh-R(1-cosβh)=lh2/24R切线增长值:q=Xh-Rsinβh=lh/2-lh3/240R2(2)缓和曲线的总偏角及总弦长总偏角:βh=lh/2R总弦长:Ch=lh-lh3/90R2O为圆曲线的圆心,圆曲线所对圆心角  (等于公路偏角  )。当插入缓和曲线后,可以看作是原来半径为R+△R的圆曲线向内移动了△R距离,因此设置缓和曲线后的圆曲线半径为R。当设置缓和曲线后,圆曲线所对圆心角也相应减小,减小后的圆心角等于  ,因而设置缓和曲线的可

5、能条件为:  ,当  时,两条缓和曲线在弯道中央直接相接,没有圆曲线段,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缓和曲线。当  时,则不能设置所规定的缓和曲线,这时必须缩短缓和曲线长度或增大圆曲线半径。4)缓和曲线要素计算《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R

6、撤到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适用:一般用于新建工程及以路肩边缘为设计高程的改建公路。(2)绕路面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适用:一般用于改建工程,尤其是以路中心标高作为设计标高的情况。(3)绕路面外侧边缘旋转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适用:一般用于挖方的工程。2)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

7、至超高横坡值。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2)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中央分隔带形状保持不变。(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2.超高缓和段的构成路面在缓和段上要经过准备阶段、双坡阶段和旋转阶段等三个阶段,才能从正常路过渡到圆曲线上的全超高断面。(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也叫做提肩。在进入超高缓和段之前的L0 =1~2m范围内,把路肩横坡抬高到与路面相同的横坡,即使路基顶面变成简单的双向

8、横坡。(2)双坡阶段先保持路面内侧不动,外侧绕路中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