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

ID:38062692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1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2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3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4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惩罚学生的几大原则内容提要: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提倡师生平等,对于学校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很大的争议。本文根据教育实践,力图从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这个角度出发,总结学校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运用应注意的四个方面。使教育中的“惩罚”,成为催促学生奋进的一只号角。关键词:罚之有时;罚之有度;罚之有理;罚之有情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情景:办公室里,教师“怒发冲冠”,学生“昂首挺胸”……反省自己过去,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结果是自己劳心劳力,学生无动于衷。我也很困惑,难道在提倡人性化教育

2、的今天,学生只能生活在教师精心维系的蜜罐里?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只能视“罚”为红牌警告、高压线吗?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培养出能经风雪的“祖国的花朵”吗?现在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觉得,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

3、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我们又得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一般意义上的“体罚”。我想,烟头烫学生的身体、肆意暴打学生的面颊、随意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教室等行为是对惩罚的误解。“罚”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采取一些让教育对象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乃至痛苦的措施,让他产生损失感,失落感,期望他对自己的原有的行为和想法感到痛心、后悔,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意向。所以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痛心后悔,而不是反而记恨老师,反而更为叛逆,因此评价惩罚是否实施得恰当就要以此为标准。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

4、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那么,怎么样的“惩罚”才能既跳出“体罚”的魔圈又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在教育实践中觉得,运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如果惩罚同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进行,则学生的这种违禁行为一开始就同焦虑、恐惧相联。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这种条件反射一形成,这些行为本身就会导致焦虑或恐惧,从而

5、使得学生为避免焦虑或恐惧就不得不及早终止违禁行为。如摸电源会触电一样,这时的违禁行为与惩罚是同时发生的,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尽管行为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体验到痛苦,但如果过程是吸引人的,则这种行为下次继续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其次,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适时性说明白些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教师自己在酒

6、后、生气、情绪不稳定时,也不要去惩罚学生,这样,教师容易冲动,“罚重于过”,而且不理性的老师实施惩罚时学生也不能理智地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二、罚之有度度,是惩罚教育的重要要素。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惩罚”容易转变成“体罚”。惩罚要在尊重学生尊严的前提下为之,取得学生的理性配合。“罚之有度”首先应该是进退有度。一般说来,学生犯一些错误大都是无意的。教师在批评甚至处罚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改进余地,要给他们找个“台阶”下,以利于今后改正。教师批评学生时虽然“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也“该歇手时就歇手”。绝不应该采用过度的

7、批评和处罚方式。有些教师因为学生上课讲话就让学生站在办公室里好长一段时间称之为“面壁思过”,其实就是罚之无度,没有把握好处罚的分寸了,这样过度的惩罚不但不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更为叛逆。“罚之有度”还应体现在“惩罚”应该因人而异。批评的力度、方式等一定要谨慎,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心理学家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批评方法。例如:对属于不可遏制型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对属于活泼型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轰击法等。对属于安静型的黏液

8、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对属于抑制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等。能否有效地、因人而异地批评学生,往往是教师的成熟度和沟通水准的真正体现。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暗示就可以了。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时,老师停顿一下,用眼睛盯着他几秒钟,或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