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吉卜林《丛林之书》中解读翻译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吉卜林《丛林之书》中解读翻译技巧【摘要】罗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长、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儿童文学等等。其中短篇小说的成就又是最大的。其中在狼群中长大的印度少年莫戈立为主人公的一组丛林动物故事,更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已经在全世界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因此本文研究了吉卜林《丛林之书》的翻译技巧。【关键词】吉卜林;《丛林之书》;翻译吉卜林在《在丛林里》讲述了莫戈立故事。莫格里是一位印度樵夫的儿子。当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有一次父母带着他上山,
2、途中遭到了老虎谢尔汗的攻击,父母逃散,而他则无意中爬到了狼穴,成为母狼心爱的幼子之一,后来就长成一个聪明又威猛的少年。他的朋友中既有有善良沉稳的狼妈妈,忠心不二的狼兄弟们,又有老谋深算的黑豹巴希拉,诚实憨厚的老熊巴卢,以及刚正不阿的狼群头领阿克拉等等。它们时时守护在莫格里身边,教他生存的本领和与动物相处之道,要在丛林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恪守的“丛林法则”。一、理解吉卜林的内心世界翻译者应理解吉卜林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孟买,少时童仆环绕,欢乐无限,对印度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在六岁时他被送回英
3、国受教育,寄养在一个退休的海军军官家里,受到虐待,精神上受到不少刺激。他后来在短篇小说《咩咩黑羊》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情形。那种孤独和被弃感与《丛林之书》中莫格里的孤独如出一辙。吉卜林的这种焦虑和无归属感在他长大成人后并没有消退。他17岁回到印度,供职于拉合尔的《军民报》。年轻的他渴望被当地白人圈子接纳,但并不成功。他乐于游逛当地的大街小巷,结果那些高傲而守旧的当地白人认为他爱与印度人在一起。结婚后吉卜林定居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布拉特布罗镇,曾有过几年快乐时光,但不久又与内弟闹翻,被迫离开美国回英国。临行前吉卜
4、林对来访的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我想居住,孟买和布拉特布罗。但这两个地方我都无法住下去。此后吉卜林在各国居住过,但都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在美国与内弟闹翻,被迫离开;在南非也看不惯当地英国人的表现;最终他在英国苏塞克斯乡下定居。他很喜欢那里的秀丽景色,但在给友人的信中却宣称英国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外国土地”。在这里“外国”一词耐人寻味。它意味着吉卜林心底的故乡仍然是印度。但白人优越的种族主义观念又不允许他正视自己对印度的爱。于是这种焦虑和无归属感便一直伴随着吉卜林,使他到处游荡。他的笔下多是这种游荡而无归
5、属感的人物。莫格里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丛林之书》有着自传的性质:少时被弃、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不知自己确切身份的莫格里便是吉卜自己。莫格里的无归属感首先表现在他的两难处境上。《丛林之书》描绘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世界:丛林和村庄。莫格里在这两个世界中的身份很尴尬:他来自村庄,却在丛林中长大;他是人,却成了林中百兽的主人;他回到村庄,又被当作魔鬼赶走;他欲长住丛林,然而身上的人性却又催他回归人类。对两个世界的选择也并非易事。固然,相对于村民们的吵闹、猥琐、贪婪、懦弱,丛林世界和谐、淳朴、有尊
6、卑、有情义,使莫格里无限眷念。但村庄里的生活也有莫格里留恋的地方。吉卜林对莫格里牧牛生涯的描绘就充满浪漫的色彩,既有欧洲传统牧歌风味,又有东方的异国情调,体现出他对印度乡村的喜爱。但更令莫格里留恋的,是他的养母默苏娅。莫格里初回人群,默苏娅就认定他是自己那失踪的儿子,满怀母爱地抚养他。她和母狼拉克莎是《丛林之书》中仅有的女性,都是慈母形象。她们给了莫格里以家庭的亲情和温暖。综观全书,我们发现,年少被弃的莫格里有很多父母:除了默苏娅和狼爸爸狼妈妈,熊师巴鲁、黑豹巴希拉,蟒蛇卡都是父亲。前面说过,吉卜林少时
7、在寄养家吃过不少苦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被弃感,因此一生都看重家庭亲情。《丛林之书》中的亲情、友情写得特别柔婉动人。默苏娅自不消说,当初幼小的莫格里初进狼窝,母狼拉克莎立即视为己出,爱护备至,甚至为保护他而准备与瘸虎谢尔汗拼命。莫格里被猴群掳走时巴鲁急得在地上滚来滚去,抱头悲嚎,而强悍的巴希拉也不惜纡尊降贵,去求蟒蛇卡帮忙,并明确表示“我们爱他(莫格里)。”当卡盘起粗壮的身躯,莫格里躺在上面睡觉或与之嬉戏时,我们不禁要想,幼年的吉卜林一定也曾这样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玩耍。可以认为,这些柔情的描写是吉卜林对
8、其痛苦记忆的一种补偿,体现了无归属感的吉卜林对父母的寻求和渴望。二、理解《丛林之书》具有奇异诡秘的奇幻色彩翻译者应理解吉卜林《丛林之书》具有奇异诡秘的奇幻色彩,《丛林之书》具有奇异诡秘的奇幻色彩。莫格里成长为百兽之王,在大森林中自由穿行,他与老虎之间令人胆战心惊的斗智斗勇等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书中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带我们走进一个能暂时忘却现实种种羁绊与束缚的、可以全身心地畅游的、虚构的斑斓世界中。作为中国读者,相似或同样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