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

ID:38058255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_第1页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_第2页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_第3页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_第4页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 创新精神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十七立冬篇:立冬发现妙射线——创新精神培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杨忠健每年11月8日左右为立冬,习惯上把立冬这个节气作为冬季的开始。1895年11月8日,正值立冬,这一天,伦琴发现了X射线。伦琴18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小城勒内普。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伦琴大学毕业后,成为博士。一天午夜已经12点了,他还在实验室研究阴极射线。这时他的夫人来到实验室,突然,伦琴惊讶地发现荧光屏上清晰地显示出夫人一只手的骨骼影象。他们马上将之洗成照片。伦琴认为,这既然是一种未知的射线,就称为X射线吧。4天后,医院运用这项成果,用这种射线

2、观察患者的手掌,顺利地取出了刺入手掌中的一根铁针,从而有力地证明了X射线的实践价值。1901年是诺贝尔奖创办的第一年,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荣获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2月10日,伦琴逝世。2004年三位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因发现强相互作用中的渐近自由(asymptoticfreedom)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格罗斯(DavidGross)、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的波利泽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维尔切克于1973年完成了这一重大发现。他们的理论

3、工作解释了为什么高能夸克的行为像自由粒子。100多年来,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都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他们的成果对人类具有伟大的意义。在本篇中,我们说的话题是家庭中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1、怎样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灵感公式?我家小玲最近写了一篇作文:“我学习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善于思索,不懂就问。我认为我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要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我不懂老师的解释,或者有些原理还不清楚时,我就会请求老师再讲一遍。如果老师提出了问题,我经过思考后,就很愿意举手回答,以检查自己是否正确。课堂参与的意义不仅在于弄清疑问,还锻炼我思维的敏锐

4、性。我不太愿意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我认为高分应该扎根于透彻理解的土壤之中。有时候,一道题做不出来,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是可以解出来的,这样整个题也接迎刃而解了。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同学约我去打羽毛球,我的羽毛球拍子却在五斗橱后拿不出来。而柜子又太重了,我也搬不动。这时,我想起了那个化整为零的方法,就把抽屉一只只搬走,柜子就轻了,我再挪了一下柜子,羽毛球拍子便被我取出来了。”请评价一下这篇作文。小玲的作文体现了她具有创新思维的萌芽,这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到现代的飞船

5、登月、电脑网络,每一项人类的科学成果都离不开创新。2003年,有一个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型调查,对象为欧美和亚洲十几国的儿童,测试结果,中国大陆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差的。这应引起家长的高度警觉与重视。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创新能力就像市场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中,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有价值的产品。一个人能否发挥其创新能力,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这6个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个性特征、动机和环境。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是这6个因素的投入和它们之间的凝聚方式。智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来源;知识是创新能力产生的重要条件;认知风格是对智力和

6、知识的整合;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源;环境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客观条件。“杂交水稻之父”、科学家袁隆平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灵感=f(经验.知识.追求.思索)。我们知道,灵感是创新的核心,这个公式揭示了灵感产生的内部条件。当一个人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以后,创造力就与知识的量关系不太大了。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如果知识的量实在太少,根本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也不可能有创造。有一个死线理论:水库中的存水在死线以上者,可以用于发电、灌溉等,而在死线以下的水是没有用的。人的知识、人的素质也有一条死线,如果知识太少,没有超过死线,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创造、大手笔

7、的。科学家钱伟长说:“以前有个学生曾问我,怎么才能学得好?我说,你先自己看书,开始肯定有很多东西弄不懂,不懂就记下来。然后继续看书;那些不懂的地方,学到后来自己就懂了。你把已弄懂的部分划掉,这些部分就成为你的知识了。这个学生后来一直坚持用这种方法学习,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了。”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又有人说知识不重要,高分低能。其实,古人王充说:“人有知能,则有力矣”近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的21世纪,没有知识,哪来创新?美国加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