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ID:38048722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1页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2页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3页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4页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容提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结合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道士塔》《阳关雪》《都江堰》《苏东坡突围》等散文,与传统散文进行比较,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分析探讨其散文艺术特色: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重建评判坐标;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

2、艺术想象;第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扩展了散文的容量、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辩色彩、过人的胆识,独到的见地,展示着余秋雨散文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

3、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选材之大可从他的诸多文章标题中看出:《阳关雪》、《道士塔》、《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都江堰》,它们共同组成了余秋雨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立意之大可以从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清晰发现。作者开篇便道:“我们这些人,对清朝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在最世俗的观

4、念里,”似乎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瓜分了。这是“民族正统论”的核心思想。但是,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

5、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足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那么余秋雨的“背影”就是源远流长、大气磅礴的黄河泰山。二者相比,后者更显“境界深邃,天地开阔”之大气。(二)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

6、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

7、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三)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

8、写了伟①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5,第2页.②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知识出版社,1992.3,第3页.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