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P”句式浅析

“K+VP”句式浅析

ID:38035624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K+VP”句式浅析_第1页
“K+VP”句式浅析_第2页
“K+VP”句式浅析_第3页
“K+VP”句式浅析_第4页
“K+VP”句式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K+VP”句式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K+VP”句式浅析何艳丽何贇摘要:明清以来的现代方言中存在着一种有别于普通话的特殊句式,即“K+VP”句式,对这种句式的讨论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本文把此句式归入早期反问句发展凝固为表疑问的疑问句的结果,并认为,现代方言区中,江淮地区为此句式的发源地。汉语方言现象的探讨,可以为汉语方言语法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关键词:“K+VP”句式方言汉语方言语法史朱德熙先生首先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1985《中国语文》),提出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VP不VP”和“可VP”两种类型,这里的“可VP”类型主要出现与现代汉

2、语方言中,也就是此文所要探讨的“K+VP”句式。一个疑问副词K与谓语动词VP构成的格式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这种类型的句式主要用来构成表示疑问的句式:(1)“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儒林外史》3回)(2)他前日可曾来?(《儒林外史》52回)(3)可是沈新娘来了?(《儒林外史》40回)(4)不知可会得着了?(《儒林外史》5回)(5)甄家,你可知么?(《红楼梦》20)(6)你可听见这个了?(《红楼梦》292)(7)姐姐可大安了?(《红楼梦》79)(8)“兄弟,你可认得他么?”(《醒世姻缘传》18一229)(9)可曾请得龙王

3、来?(《西游记》41.570)(10)你可认得你丈夫么?(《西游记》12.152)(11)这观里有件宝贝,你可晓得?(《西游记》24.328)(12)你可要吃烧酒?(《金瓶梅》53.1438)这种结构中,K的功能在于判断命题的是非、指出命题焦点,是一个表疑问的形态句法标记。一、对于“K+VP”句式的归类,句法界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一种意见将这种句式归入反复问句中。以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为代表。朱认为“就其性质来说,却跟其它方言里由谓词性成分的肯定式和否定式并列起来组成的‘VP不VP’型反复问句相当”。5(1985

4、《中国语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种句式应属于是非问句。赵元任《现代汉语吴语的研究》(1982)把这种问句定性为是非问句;刘丹青在《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1991)一文中认为“似乎‘可VP’氏宜于看作是非问句”;此外,游汝杰《吴语里的反复问句》(1993)也认为“F+VP”句式是是非问句。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句式于应归入特指问句。以黄正德先生为代表。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认为“许多正反问句在句法上与特指问句又称疑问词问句,一相当,这与传统看法大为不同。”“我们则认为正反问句实际上是‘可’问句的一种形式,而‘可

5、’问句又是一个以曲折范畴为疑问词的问句,与特指问句相当。”(1988《中国语文》)比较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把“K+VP”句式归入方言特有疑问句式更为妥当,记作“K”句式。理由如下:第一,所谓疑问句系统由特质问、选择问、是非问等构成的观点是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做的分类,套用于方言句式显得有些生硬;第二,就此句式保存非常完整的云南方言为例,此句式具有独特的特点,也是表疑问的强句式;云南话中仍然不乏有反复问句表达的情况。把云南方言疑问句分类系统归列为:A特指问句:哪个叫你出来的?B选择问句:你吃饭还是吃面?C反复问句:你喝不喝酒?D“K”句

6、式:a附加问句:你们走路过来的,格是?b“格问句”:你格吃饭了?更为合理。第三,将“K+VP”句式归入方言疑问系统中一个特有问句更方便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二、对于“K+VP”这一句式的来源,一直一来也存在几种见解,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认识:1.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句式就是明清以来出现的方言句式。2.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句式来源于反问句,K的前身应是“岂、宁”等一类可用于表反诘语气的副词。5的确,这个句式现在主要以方言的形式出现于部分地区,但并非凭空产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反问句中。中古文献中大量出现的“AdvVP不”中的“A

7、dv”可以称之为疑问语气副词,从后汉到隋,句式中的“Adv”有“宁、颇、岂、叵”等几个,以后还有“可”。这种疑问语气副词是疑问副词产生的一个中间阶段。它们的前身,一般都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在反诘语气消失之后,开始用在是非问句中,中古进入“VP不”式反复问句,最后再发展出“AdvVP”式中的疑问副词,成为汉语疑问句构成的要素之一。疑问副词的出现是在中古晚期到近代前期,“AdvVP”式较多使用,并在方言中与“VP不VP”形成互补分布是宋代以后的事。“语法化过程不仅是实义虚化的过程,也是语法形式凝固的过程。”①现代方言中的“

8、K+VP”句式更大可能是又含“岂”的反问句,当其反诘语气逐渐减弱到表疑问的语气占主导的时候,则演化为此句式。一、现代方言中,采用“K+VP”型问句的方言据朱德熙先生(1985)主要有一下三个方言区:②(1)吴语——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熟、昆山、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