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26651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产科护士对乙肝阳性产妇产时的防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产科护士对乙肝阳性产妇产时的防护【摘要】目的提高产科护士对乙肝阳性产妇的防护。方法对10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采用的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为10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接生,护士无一人感染乙肝病毒。结论高度重视防护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防护教育和培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职业危害与损伤。【关键词】乙肝;预防;产时护理由于产房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操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产科护士常常暴露于这些危害的环境中,特别是锐器损伤因素。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1]。
2、助产士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随时要与乙肝患者进行接触,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通过职业培训,产科护士熟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缓解护士的职业压力,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1防护措施1.1产前护理1.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研究结果显示,含乙肝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乙肝感染率为0.1%[2]。因此,应做好产房消毒处理及护士的自身防护,防止乙肝医源性传播。乙肝阳性产妇要使用一次性垫单,产检、肛查、抽血、接触体液时带乳胶手套,操作后及时消毒液浸泡消毒,用过的一次物品单独
3、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1.1.2器械的处理用过的听诊器、胎心监护仪探头用消佳净棉球消毒,皮尺,胎心监护仪的束带、血压计袖带、便盆及接生用过的器械应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浸泡后再清洗消毒,床单位及衣服按传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助产人员戴双层手套助娩接生,巡回人员也应戴手套完成婴儿的处理等操作,对手有伤口的医护人员尤其应注意戴手套完成操作,操作时使用的一次性产包及一次性吸管应单独处理。护士被血液或羊水污染皮肤时应立即用水冲干净,再用安而碘消毒;如血液或羊水污染眼睛时,立即用清水冲干净。1.2分娩时指导分娩时指导包括:(1)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将孕妇安排在有隔离设置的产房,主动关
4、心孕妇,严密观察孕妇的一般情况,满足其生活需要;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尽量解除孕妇因宫缩引起的紧张、恐惧和不适感;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孕妇因隔离而引起的孤独和自卑心理。(2)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的同时注意孕妇的出血倾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3)阴道助产缩短第二产程以减少体力的消耗。胎儿娩出后即刻应用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加强宫缩并根据产妇是否需要与婴儿进行皮肤早接触和母乳喂养。(4)预防产后出血和感染。尽量减少产道的损伤,胎盘胎膜娩出后仔细检查以防止胎盘胎膜残留引起产后出血;整个过程应注意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注意产妇血压、神志、尿量情况,以防肝肾衰竭[4]。产后
5、即给予新生儿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即刻获得被动免疫。1.3自我防护措施1.3.1避免针刺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械性损伤包括针刺伤和锐器伤,为助产人员的主要损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血源性传播。严格管理各种锐器,避免注射器、刀片、缝针刺伤等锐器的损伤,尤其是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入锐器盒中,不可弯曲或破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套回针头帽中,以防刺伤手指,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需毁型处理[2]。注意勿让污染的锐器、针头损伤皮肤;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抽取自身血液送检并
6、注射乙肝疫苗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当意外受伤后应书写报告,一份留在产科,一份送护理部,一份送控感科。并抽血作相关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进行随访观察疑有感染,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5]。1.3.2提高法律意识(1)要懂得护患双方的权利,特别是孕妇的利益,如孕妇的隐私权等。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护理规范常规[6]。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产科护士长、感染控制科人员有责任将有关防利器损伤的知识向全体人员传授,使她们均能掌握防利器损伤的有关知识。而每位护士也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
7、最新的有关知识。(2)保持良好的心态,学好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加强心理护理的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保健方法[1]。2讨论产科护士应意识到随着人类疾病的演变进展迅速增多,特别是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传播尤为迅猛。使职业危害因素剧增,为减少伤害,应高度重视防护措施工作的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防护教育和培训,改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危害因素,减轻工作、心理压力,提高防护意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