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21670
大小:85.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3
《《归去来兮辞》(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归去来兮辞》◆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2、积累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
2、特殊句式;3、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思考辨析。【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法: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中联想,理解诗人的情感;2、探究法:通过对文章中语段的深入探究,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3、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教学难点】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朗诵背景音乐、朗诵视频。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
4、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
5、教育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2、文体知识。辞”是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古体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浪漫的抒情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
6、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3、字音辨析。靡()途 心惮() 眷()然归欤() 矫()厉 一稔()乙巳() 惆()怅 轻飏()熹()微 壶觞() 自酌()流憩() 眄()庭柯 出岫()翳翳() 西畴() 窈()窕靡()途 心惮() 眷()然4、一词多义。行①感吾生之行休将要___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__行走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品行_____④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_____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__实行____⑥汉天
7、子,我丈人行也辈引①引壶觞以自酌 ___拿出_______②引而不发 拉开弓___③引领而望 ____伸长_____④相如引车避匿 调转___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_延请_______⑥左右或欲引相如去_拉____牵_⑦秦军引而去 退却_____5、词类活用。(1)或棹孤舟 (名词活用作动词,划)(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天天)(3)携幼入室 (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小儿)(4)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做动词,使---出现愉快的神色)(5)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羡慕)用心用
8、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6)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6、特殊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2)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3)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宾短语后置句)(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5)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朗诵,放录音。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