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ID:38018887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_第1页
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_第2页
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陶行知在《中国的道德与宗教教育》一文中指出,为了明智地履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必须认识到三个心理学规律,即兴趣律(准备律)、用进废退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三个基本规律紧密相连并需综合运用。这三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教育“以德为终”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需在社会学、道德哲学以及一些更加直观的原理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及运用心理学规律,以期对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一、练习律的价值练习律是指“当在环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起某种可改变的联系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联系的强度会因之增长,反之则会消退”。也就是说在环境与反应之间建

2、立的联系是有弹性的,联系的频率会影响联系的强弱,频率越高,联系越牢固直至坚不可摧。尽管道德行为是一种富有理性的行为,道德的发展以个体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但,儿童确乎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道德教育必须以关于发展阶段的知识为基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出儿童的道德思维大多属于前道德、前习俗或习俗阶段;且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各阶段之间虽有必然的时间间隔,但儿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行动和感受。年幼儿童不可能在理解并内化道德准则之后再行动,这个事实否定了以道德认识为起点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而卢梭和斯宾塞设想出的道德教育图景是:儿童的道德教育体系不需要成人的介入,任

3、由儿童在事物的自然运转中体验后果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这种假设既忽视了道德现象的复杂性,又高估了儿童智力的老练程度。建立在虚幻假设之下的道德教育接近于放任,极有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儿童习得恶习。自然主义的道德教育到那时再来评价或纠正错误的习惯性行为,不仅为时太晚而且可说是自食其果。因而杜威说,道德教育对儿童而言就是培养有用的习惯。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即在于肯定了行为习惯培养模式应是幼儿道德教育的起点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二、训练的局限与习惯的含义然而,在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却将反复灌输道理和规范、频繁训练行为习惯误作是练习律的具体运用。欲明晰错误的根源,我们需要澄清习惯——

4、这一关键性词汇的内涵。习惯通常被理解为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顺应环境,这样的理解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片面的。“首先,习惯乃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的效率,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所谓自己的目的是指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所谓适应,既是个体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如果将习惯仅仅理解为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无疑给习惯套上了机械被动的特征,而实际上习惯具有主动性的特征,即通过机体内部变化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控制自身从而主动地控制环境。另外,“习惯的重要性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如果习惯表现过分受阻,它会显出不自在的状态和强烈

5、的渴望”;如果习惯与智力相脱离,习惯就成了呆板的动作方法。不加思考的习惯控制了个体,使之失去主动性,抹煞其可塑形,实质上束缚了生长。反观道德教育,因道德是一种高度内化在一个人身心之中的社会态度,故道德学习在本质上不同于其它知识或技能的学习。道德行为是富有理性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特点使得它与无意识的行为、服从于对当前情感优先需要的行为、被冲动而不是被未来的某种可能性支配的行为有所区别。因此,当幼儿只是被要求这样做,而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时,单纯地服从规范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此时的行为训练是非道德的;而要求绝对服从的行为训练本身是不道德的,这样的服从行为是以失去自主性为代价

6、的。意志是个必须预设的理念,自由是道德的存在因,没有自由便没有道德自律的可能。被动的、与理智和情感分离的习惯养成与低等动物的行为训练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习惯脱离了智力,那么就变成了呆板的机械的行动方式;如果个体持续着这样的习惯,将丧失其全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道德贫乏的人。三、练习律的实践启示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训练形成稳固的习惯,需要在理解习惯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训练的真髓。以行为培养模式为起点的幼儿道德教育需要格外关注幼儿在行动时的自主意识,并考虑范围更加宽泛、活泼的行动领域,方能够发挥练习律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至囿于激进行为主义的致命缺陷之中。1.具有道德意义的说理在幼儿道德教

7、育中,提出要求就既不能是布道,也不能是灌输,必须同时提供解释。当儿童对要求提出质疑时,解释,首先表明的是对儿童自主意识的肯定态度;其次,解释努力帮助儿童理解应该遵守的规则的理由。伴随着解释的要求,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避免了呆板的行动方式,促使认知在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中发挥作用。说理就是可行的解释方式之一,尽管幼儿因其自身道德思维的阶段特征并不一定能对说的道理真正理解,说理并不保证立时达成共识。但说理本身体现了理想的交谈情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