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10453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5
《纪晓岚吟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在“读”中丰盈“美”的情感——《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何彩莲一、教学理念当众说纷纭的语文观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不少老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困惑,甚至不停地纠结着,但有一点让各位同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重要手段就是读。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依标据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好读的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语文素养,享受学习过程。二、教材分析《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编在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智慧故事”之首,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智慧
2、美,懂得知识是智慧的基础。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文学家纪晓岚吟诗一事,表现出一代才子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文中有诗的形式特别,景和人的描写生动传神。编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感情朗读和默读课文的训练,并加强语言的积累,为学生高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悠然、绝妙、机智”等词。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3.诗文对照,想象秋
3、江独钓的情境,体会纪晓岚的机智,并能受到熏染。教学重点: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情趣;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抓住第3自然段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认识人物的机智与才华。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能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事件,对这类智慧故事中的人物尤感兴趣,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但在4课堂上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来掌握读文方法,达到深层次的品读感悟。我始终牢记《课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四、教法和学法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想象画
4、面;扣词扣句,点拨、感悟。2.学生学法:朗读想象法、默读勾画圈点法、品读交流法,让学生养成默读精思、潜心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五、教学程序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认字读词;读题质疑,整体感知;并训练从段首句中抓重点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会文中的内在美。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图文结合读想象自然秋色环境美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将带有插图的第1段文字文呈现出来,并这样引导:1.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对君臣来到江边散步,江边的哪些景
5、物吸引了他们?学生自读找到“落日、光芒、波浪、芦花、水鸭、钟声”这组景物词。2.再点拨学生给这些让人遐想连篇的景物前加上一个词语,让他们变得更亮丽,如:(红红)的落日 (金色)的光芒 等在读中充分感受景物特点和描写的优美。3.再读这段话,想象画面。这样能将体会景色美与积累语言、学习写景方法、发展想象思维有机融合。第二个环节:抓住细节读感受老翁独钓情趣美这部分内容是诗意中的灵魂所在,老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需要在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1.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重点词语。2.再引导:抓“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体会老渔翁钓鱼时的
6、4专注,感受静态美。抓“晃动”、“突然没入”、“用力拉起”、“钓上”演读体会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感受动态美。抓“活蹦乱跳”、“金色”、“大”、“拍”、“哈哈大笑”指导朗读,读出钓得大鱼后的喜悦。3.然后男女生对接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感受老渔翁给秋江带来的生机和情趣,为后面“一人独占一江秋”做有力的铺垫,并潜移默化习得人物描写方法。第三个环节:诗文对照读品味词精句妙诗意美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锤敲打:1.先找读纪晓岚在此情此景中作出的诗,让学生说说纪晓岚把眼前的哪些景物写进了诗里?从而理清诗与文的对照关系。2.诗文对照体会“一人独占一江秋”,在感
7、悟时会有难度。 ①学生能明白“一人”指的是老渔翁,对于老渔翁独自占有享受的这一江秋景,需要再读1、2自然段来回味。 ②体会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之处。 深度点拨:这江边不是还有纪晓岚还有乾隆皇帝吗?怎么就说“一人独占”呢? 经此点拨,学生顿悟:老渔翁“一拍一呼复一笑”完全沉浸在垂钓之乐中,不觉周围人的存在,他与这美丽的秋景融为一体了。这样就能领会到 “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③读中学写,悟法。平时习作中我们可以向文学大师纪晓岚学习,做到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这样牵引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以学致用,才最有实效。 3.再以这种形式读诗,然后尝试
8、给诗拟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