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09179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长方形的周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方形的周长》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将本人对《长方形的周长》这课内容的三次试上教学片段与反思整理如下:教学片段一: (出示一个长为13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生: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师:周长指的
2、是什么?(让一个学生在图中指出)师:你会求它的周长吗?小组内讨论后求一求。(小组间讨论,教师适当巡视指导)根据学生口答板书:(1)13+8+13+8=42(厘米)(2)13+13+8+8=42(厘米)(3)13×2+8×2=42(厘米)(4)(13+8)×2=42(厘米)师:哪种方法计算最简便?为什么?生:第4种。因为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最少。 虽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自主探索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汇报的方法也很多样化,教师引导也很自然,应该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但在
3、教学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通过仔细反思后恍然大悟,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全是依据书本来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死”,也很抽象,不够直观。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我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如下改动:教学片段二: (出示一段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13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师:要求
4、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生:长方形的周长。师: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寻找求周长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简便。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1)13+8+13+8=42(厘米)(2)13+13+8+8=42(厘米)(3)13×2+8×2=42(厘米)(4)(13+8)×2=42(厘米)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铁丝模型(教师事先将该铁丝模型的一个长和宽用红色涂好,另一个长和宽用黄色涂好),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生:这个铁丝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铁
5、丝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铁丝的长度乘2,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2倍。(再请2至3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师: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生: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师:以上四种解法你觉得哪种最简便?生:第4种。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吧。+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铁丝模型进行教学,学生一看便能马上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计算方法。初步做到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但这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
6、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这一要求也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于是我又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第三次改动:教学片段三: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照片,今天,我就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小组可以合作,帮这张照片设计一张木制相框,看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相框。其实就是求照片的什么?生: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操作,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方法:(1)12+8+12
7、+8=40(2)12×2+8×2=40(3)(12+8)×2=40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求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木制相框。师: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生:这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师:说得真好,你们猜老师喜欢用哪一种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方法吗?今天就让我们用这种好办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就会有执著追求。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相框,这就是发生
8、在身边的具体、形象的事情,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是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也从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教学反思: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的一次次的改动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生活纷呈繁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