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偶像》导学案2

《作为偶像》导学案2

ID:38000472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30

《作为偶像》导学案2_第1页
《作为偶像》导学案2_第2页
《作为偶像》导学案2_第3页
《作为偶像》导学案2_第4页
资源描述:

《《作为偶像》导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为偶像》导学案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2、掌握采访中问答的技巧。3、在实践中提高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采访中问答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1)“偶像”原本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出来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看,似乎它的贬义成分比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概念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偶像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会说男的要像刘德华那样帅,女的要像林志玲那样漂亮,但现在,这个答案显然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偶像的定义也日益多元化了。20

2、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为众多媒体聚焦关注的重要新闻人物。这一天,中国的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作为驾驶神五飞向太空的第一人,所到之处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2)接下来观看神州五号发射视频(约四分钟)。 二、授课过程○1同学们看到课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采访录,是杨利伟凯旋之后东方卫视记者采访他的实录。从电视采访的类型来看,次采访应该属于“人物专访”。那么,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不是和聊天一样,就好象俩老太太或两老爷们没事闲聊?央视的焦点访谈打架都看过吧,我觉得它有时候就跟聊天似的。 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

3、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2那么,本文记者专访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是在杨利伟邀游太空两个多月以后进行的,东方卫视的这档节目,力图通过一系列问题让杨利伟向公众敞开心扉,展示他作为偶像人物的个性特色。这也是记者设计问题时所围绕的中心。 ○3大家预习过课文都知道,本文人物专访的对象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应该算是新闻人物了,那么,一般地说,人物专访的对象什么? 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内容呢?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3、采访问话应该该注意什么?提问前要了解对方;必须有明确的意图

4、和目的;提问要明确具体;问题要简洁口语化4、回答别人的采访应该注意什么 善于倾听,把握问题准确,;态度真诚;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传递信息明确;回答问题要有分寸。) 三、研究文本○1、了解了访谈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开始进入课文学习。请大家把书打开,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访谈实录是如何提问、如何回答的。先请大家数一数,课文中共进行了多少回合的对话? 共有13个回合的问答 ○2那么,这13个回合,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访谈的呢?大家看到课本,本文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记者采访之后的感想,主要是说杨利伟成名之后的谦逊和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后面的三部分分别为三个采访片段,同学们先认真地默

5、读课文,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说明一下?从影响、心理素质、意志信念三个角度展开问答的。○3我们把13处问答中,属于记者提问的问题先提取出来,同学们研究研究,看看记者的发问,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挑挑毛病,看记者的提问中,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第一问,“到外太空去了一次,你觉得现在身体怎么样”,给我们的感觉像是久别的老朋友在聊家常,那么记者到底为什么这样问?这里是不是存在一定得技巧?从眼前的事、人们最关心的事说起,既亲切自然,又能抓住观众的心。同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其身体状况,这也是打开访问局面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到第二问,这个问题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

6、作用?从杨利伟回来以后的活动入题进入正式采访阶段,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过渡。第三问正面扣题,问航天飞行的成功会对青少年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紧接着问题三,记者在第四问中通过引导采访对象作答,从而显现偶像的精神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在提问时总是一环接一环,非常具有逻辑性。那么下面两部分,我们就来做简要分析,大家一定要好好体会一下记者提问的巧妙性。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你觉得这么多预备航天员,最后选到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这句话,是不是实质上就是为了让杨利伟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做自我评价,而这样的问题很可能会使特定的采访对象陷于尴尬境地。但是杨利伟却非常巧妙地把这个问

7、题给推脱过去了。老师现在给你们一次做名人的机会,从这一刻开始,大家都是杨利伟,当然也就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现在我来现场采访大家,关于这个问题,你们会怎么回答?对于记者下面的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看法,大家要尽量多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表示认同,也可以质疑。 ○2用首飞前的一个细节(起飞的早晨唤醒起床叫了两次)来引出问题,具体而巧妙。○3紧承第二问提出素质是否来自平常的训练,与第二问联系密切。 ○4仍围绕激动人心时刻的心理活动来发问,问题设计具体,切入点比较小。适时提出尖锐的问题是获得采访成功的保证,可能有许多人都怀有一个疑问,难道杨利伟在升空时真的就没有想到过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