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课堂

浅谈道德课堂

ID:37997504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3

浅谈道德课堂_第1页
浅谈道德课堂_第2页
浅谈道德课堂_第3页
浅谈道德课堂_第4页
浅谈道德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道德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道德课堂近段,通过学校教研时间学习了田宝华局长的《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讲话,使我受益匪浅。掩卷深思,这与我心中向往的课堂多么一致呀!只不过自己才疏学浅,不能来一个理论的准确定位。其实,教学十几年来,一直想着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动,赋予鲜活的生命感,处处洋溢着师生欢乐的气氛,又时时达到教学相长。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调入三小以来,尤其是在今年暑假读了《高校课堂——22条》以来,这种思绪一直充盈着自己的大脑。正如田局长报告中所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假如孩子们的心灵

2、没被教师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没有效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愈来愈远。所以,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其实我本学期也一直在努力朝这个方向摸索着,前进着。因为本学期自己不担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就显得特别少,这常常成为我的苦恼。于是我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一定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要创设高效的课堂……因此,从开学初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课》里,我就和学生以谈心的方式交换了“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和“我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的话题。我曾庄重的承诺:不布置太多的作业,下课不拖堂,以微笑面对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我也这样践行着,努力

3、构建民主、和谐、以学生为主体、高效的课堂。但今天在对比田局长的讲话精神,深刻反思,觉得自己有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例如:心中常常想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而老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课堂属于学生。但“学生不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必须有学生高度的主动参与,而且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绝不能是老师的表演、老师的“独角戏”,不能完全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课堂属于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应有拘谨、胆怯和压抑感。应该投入于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但,这一氛围的形成,其关键因素在于任课老师的教学行为。而在

4、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实中,有时面对班上人多,总能遭遇纪律不自觉的学生或不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此时的我们做的是“教育警察”,导致教育教学气氛过于严肃。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道德课堂。学习田局长的讲话,我深深懂得: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为他们营造必要的交际场所,让他们学会交往。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多种情绪、

5、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战胜挫折的经历。总之好的课堂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我想我会披荆斩棘,摸索向前。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型和工具型知识。对这样一门以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为主体的学科,从表面上看似与“道德”毫无联系,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图从数学的教学目标谈谈“道德的数学课堂”。一、数学教学的误区——学科本位、“塑造模型”的教育以“应试本位”、“知识本位”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及学习结果。长期以来,这一指导思想导致了数

6、学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包办了一切,包括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日复一日、处心积虑地使传授知识的过程看起来更严谨、自然、无可挑剔,使学生听起来更那么顺理成章,确实如此——果真如此。正是这种日复一日传统意义的“规范化”程序教学,扼杀一个个活生生心灵的个性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一天天丧失了“怀疑意识”,丧失了自我发现和创新的训练机会。本人认为,数学学科的课堂“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行为主要是:学科孤立化,文化内涵淡薄;情境程序化,学生丧失自我;知识本位化,道德资源浪费。   二、“道德的数学课堂”及其内涵数学的新课标明确提

7、出了“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道德的数学课堂”应包含以下几点要求:1、以认知规律为指导,以符合具体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现状为基本要求。备课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备学生”。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了解每一节课学生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学应该采取的应变策略,等等。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或自然获得的知识技能,循序渐进,分层拓展,在修正、扩展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情境,通过“转换”和

8、“整合”让学生发现不同数学主题之间的联系。揭示知识相互影响、相互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