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

ID:37992080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3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_第1页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_第2页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_第3页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文眼入手,巧妙突破难点案例描述:《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

2、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课后有一道题:文章没有提及到书,为何要用《观书有感》做题呢?我想这就是这一首诗的重点和难点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来作者的感情呢? 于是在教学时我大胆地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师背诵并板书:《观塘有感》(故意出错,引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兴趣)众生:(师话音刚落)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师:不对呀!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我怎么找不到跟读书有关的内容呀?你们找找。(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诗的内容)生:没找到。师:既然跟读书没有关系,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咱们把题目改改,行吗?生:(异口同声)不行!师:为什么?生1

3、:诗人手中拿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就在水塘边读书,很爱学习。生2: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学习也是如此,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看来该生课前预习做得好!!)生3: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生4: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这个成语是刚学的)生5: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生6: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电”。……师:是啊!(读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

4、种感受还是对池塘而发的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老师将“塘”改为“书”)最后再回过头来看课文插图及原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课题的含义了!教学反思:在这一教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活跃,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能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从而也让我明白了:不仅学生要不断地读书,才能使得自己变得更加豁达、开朗、敏锐,而且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这“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学生会的学生讲

5、。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

6、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

7、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