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84053
大小:22.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桂林山水》说课稿修改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桂林山水》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在的单元专题是“走遍万水千山”,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从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会仿写。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语言美、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教学,我以情景创设法、朗读法为主,以读写结合法为辅进行教学,与教法相适应,学生通过“读、议、说、写”等形式进行学习。这篇课文,我预计用两课时完
3、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思路。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感受桂林美景。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情境创设,复习导入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上课伊始,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上闯关节目所特有的的带有紧张感的背景音乐,并说到:“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但是呀,今天我们要用小组竞赛闯关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在闯关之前,先听写词语,并用以上词语练习说出《桂林山水》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说课文详略部分。这样,既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本节课
4、深入学习作了铺垫。(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第一关:读一读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感。首先,我会直接在课件上投影出描写漓江部分文段,让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质疑。学生边读边用笔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作批注。接着,我将重点采用引读法,先指导学生读准语气、语调,读准感情,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的是漓江为什么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及作者的赞美。再通过换句体会漓江水特点:把排比句换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
5、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可以吗?为什么?仿写训练:()真()啊,()得()。学生们会有更深一层次的感受,了解漓江的特点。以同样的学习方式,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描写桂林的山部分文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二关:议一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学生充分朗读以后,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想要和同学表达交流,这时候我利用课件出示含义深刻的语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围绕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使人人参与讨论交流,教师也参加到小组中指导、倾听,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桂林的美。这样闯关结束,结合师生
6、互评得出总分高者为优胜组。第三关:说一说学生已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我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流连于桂林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此时的说话训练,能使桂林山水的美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配乐感情朗读,课堂气氛会进入高潮。这样闯关结束,结合师生互评得出总分高者为优胜组。(三)小结全文,拓展延伸1、最后回归整体,小结全文:由学生来小结自己本课的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自己的意见,要比学生自己读教材,重复教材的话有价值得多。2、拓展延伸,将写作指导寓于阅读教学中,是提高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小练笔:课件展示桂林
7、美景图,桂林已成为我国著名风景区,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写一段广告词或以一名小导游身份写一篇《桂林山水》导游词。就这样结束全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和开发性最后我来说说本课的板书:桂林山水奇秀险静清绿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板书,对课文内容的展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上说课的设计,仅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种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