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与“坐忘”

“心斋”与“坐忘”

ID:37957067

大小:229.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3

“心斋”与“坐忘”_第1页
“心斋”与“坐忘”_第2页
“心斋”与“坐忘”_第3页
“心斋”与“坐忘”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斋”与“坐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吴铁柱丁媛I“心斋"与“坐忘"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欲望的驱(一)“心斋”使,是有物累、有情累、有待的。若想摆脱这种在庄子看来,体道的主体是人的精神,或者不自由的状态,只有以虚静之心去体道,体悟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并非在任何状态下都可道就是体悟美,体道过程与审美过程是有同一以体悟“道”的。在庄子那里,他将心灵分为“成性的,同时也是艺术家游走于艺术创作时的精心”与“虚静之心”两种。“成心”一词,出自《齐神状态。人类只有通过体道、审美、通过艺术才物论》篇,一物论之所以自我中心,引发无数主能摆脱欲望的诱惑,声色的牵累,从而臻达自观是是非j}的争论,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它的由的

2、彼岸,在艺术的世界中遨游。体道与审美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成心作祟。”①;成玄英将是精神摆脱牵累获得自由的桥梁,艺术之境就“成心”解释成为:“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是自由之境。者,谓之‘成心⋯。可见,“成心”是指蕴涵着是人们获得自由,不是物理生命的无牵无绊,是非非,主观偏见之心。它需要经过洗涤、净而是精神的自由,心的自由。因此,体道的主体化,方可变为“虚静之心”。“虚静之心”在庄子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想要变得纯朴自然,接看来,就是一颗体道之心,一颗任情逍遥的审近于大道,达到无待、无己的状态,并进入到超美之心,一颗感受艺术灵韵的鲜活之心。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3、唯有心灵的净化主要是通过“心斋”,使内心世通过心斋、坐忘的体悟过程。落实到现实中就界极度宁静和谐。“心斋”一词出自《人间世》是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中,使自己的心灵获篇:得陶冶,性情获得舒展。颜回日:“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22}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01O·06{理论视野伸尼日:“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在心灵中呈现至道,这种无限开放的心灵之其易邪?易之者,皋天不宜。”“虚”就是心灵通过“心斋”净化的结果。颜回日:“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通过“心斋”人的心灵由充满着杂念与主观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情感,充斥着欲念与渴

4、望的“成心”,变成一颗日:“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虚怀若谷,清净无尘的虚静之心,一颗体道之回日:“敢问心斋。“心,也就是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之心,一位鉴赏者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的审美之心。它所呈现出的特点就是“静”与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净”。“所谓‘净’,就是抛弃所有的物质欲念和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自己的功利,使精神纯净澄明,使心灵舒畅,这虚,虚者。心斋也。”也就是‘虚’。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回到精神在这里,庄子借仲尼之口说出了“心斋”的自身,专心精神,这也就是‘静’。所谓‘收视反要义。“心斋”就是心灵的斋戒,即将那由陈旧

5、听’,也是为了进入精神的‘静’与‘净’。”④的体验和认识形成的局限的、凝固的“成心”通“心斋”使心灵融入了无穷的宇宙,所关注过“心斋”的过程变成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虚的除了具体的事物,还有宇宙的真相,还有作静之心。庄子指出,“心斋”的要义就是专心一为至美的大道。它使心灵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志,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本身毫无杂念,却可容纳万物。“道”的本质存而要用气去感应。在这里,庄子首先指出,心神在方式是“虚无”,它超越了时空,成为永恒的专一的首要条件是闭目塞听。如果像平时那无限,并让万物在其中自我充盈,自我满足。同样,仅仅“听之以耳”,则就只能觉察到具体的

6、样,体悟至道的心灵也是虚静的,但却在虚静中声音,而无法领略到宇宙的声音,神灵的声音,敞开自我,包蕴天下。这颗心斋之心是体道的也就是仅以感官、知觉是无法体会大道的。因精神主体,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它也是一颗平此不应以感官接物,而应“听之以心”。这里的实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⑤“心”指的是形而下的心,即庄子所谓的“灵台”(二)“坐忘”“灵府”,而非体悟大道的精神主体,不是心灵本“心斋”需要体道者“听之以气”,从而切断身,所获得的只不过是与具体事物相一致的知了感官于外物的联系,偏重于强调否定感性认识,因此,“听之以心”也未达到极致,所以要识,以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紧接着

7、,庄子提“听之以气”。这是因为,“心失去了清净,充满出“坐忘”的概念。“坐忘”与“心斋”相类似,也了杂念,所以要养心,即‘心养’,通过‘心养’,是通过否定的方式,使心灵进入虚静的状态,只使心灵恢复到‘虚’的状态。若达到‘虚’,不能是它更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凭外部感官对外物进行观察,也不能靠内部器《庄子》以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表达了“坐官‘心’对外物进行思考,而是靠用‘气’去感忘”的含义:应。”②这里的“气”指的其实是心灵本身,是体颜回日:“回益矣。”道的精神主体,是“心”的比拟词。正如徐复观仲尼日:“何谓也?”先生所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