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51530
大小:122.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3
《鲁迅、郭沫若的“反七步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鲁迅、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文章作者:赵英秀汉代建安时期的“三曹”,指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三人。曹丕,字子桓,为曹操次子;曹植,字子建,系曹操幼子。曹植自幼聪颖过人,能诗善文,遇事能“应声而对”,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次考虑立为太子,但后发现其任性,骄纵,被疏远了。而其兄曹丕则正好相反,韬光养晦,心怀权术,最终获得曹操的信任,擢为太子。曹丕登基后,对于王位争继中的对手,肆意排斥,总想剪除后患。一日曹丕欲对曹植下毒手,便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即要“行大法”,处以死刑。当此时,曹植悲愤难抑而又诗情激发,“应声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
2、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既出,触动曹丕良知,乃至“深有惭色”。这一故事在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有详细记载。不过,在长期的流传中,只保留了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不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两位文学大师先后作有“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赋诗以新旨,另铸新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两位作者,一是鲁迅,一是郭沫若。鲁迅的“反七步诗”,题为《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是附在杂文《咬文嚼字(三)》中问世的。此诗涉及的历史背景
3、是:1925年春,不学无术、专横跋扈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专事迫害进步学生,学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并由刘和珍、许广平等倡导组织了学生自治会,与其展开斗争,是为女师大学生风潮。杨荫榆为了制造舆论,责令其亲信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晨报》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极力颂扬杨荫榆功德,指责反杨学生,谓之“今反杨者,相煎益急”,将杨荫榆压迫进步学生,说成是“兄弟相煎”。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他对于受迫害的青年学生深表同情,对于封建余孽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而对于帮闲文人汪懋祖之辈的奇谈怪论则嗤之以鼻,以其子之矛攻子之盾,遂撰反七步诗一首,旨在
4、为“豆萁”鸣屈伸冤。诗中的“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之举。在此宴席中商议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事。汪懋祖当时也出席宴会。鲁迅借此“反诗”,以辛辣的笔触,针对杨、汪者流,投以绝妙的讽刺和鞭笞。继鲁迅之后,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亦属非同凡响。诗云: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此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刮起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邪风,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扬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
5、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我因而作了一首《
6、反七步诗》。”原载于《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2007年11月30日2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