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及改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及改进2.1 缺陷(1)机制仍受强权政治的影响。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坚持认为,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避免了美国的单边主义。由于WTO本身非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国际组织,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各国的政治经济实力,WTO争端解决机制就容易受实力强劲的大国影响。从1995年至1998年,美国发起了17次有关301系列法案的调查。而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更有抬头之势,2002年美国单边提高钢铁关税和增加农业补贴便是佐证。在1994年美国贸易代表将《马拉喀什协议》提请国会通过时所作的声明就提
2、出了美国将保留使用301系列条款行使单边制裁及威胁的权利,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只是欧盟在1998年为了反击美国对其香蕉贸易体制的攻击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对美国的301系列法案可能违规。但认为由于在美国国会决定执行乌拉圭回合协定时通过的美国《行政行动声明》中,美国301系列法案的使用,并在美国随后对专家小组的声明中被确认,美国的这种违规行为可“逍遥法外”[3]1。这些事例明显体现了强权政治的影响。(2)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来看,美国、欧盟等W
3、TO主要发达成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充分实现其WTO成员资格所产生的权益;而WTO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实力、人才和财力的限制和在WTO中的日益边缘化,并不能有效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大多数时候,它们需要求助于收费昂贵的发达国家的法律机构。这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起用争端解决机制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效率和意愿。而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起用这个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履行方面存在着一个基础性的不平衡。275。此外,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缺乏有关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的条款,在乌拉圭回合谈
4、判中,对一些行业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正。同时,又作出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条款。因此,对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而言,如果遇到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纠纷就会形成言,如果遇到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纠纷就会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从而难以对此二者的纠纷进行公正裁决。因此,这不能不说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大缺陷。2.2 建议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或者说WTO争端解决机制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其权威性也不可能得以保证,也必
5、将使整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受到威胁。为此,针对上述缺陷,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1)禁止任何国家采取未经授权的单边措施。确保遵守规则的平等性。加强发展中国家报复制裁手段的有效性。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授权对发达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的情况下,应有所有发展中国家成员联合报复的机制。(2)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增设损害赔偿责任。当发展中国家胜诉,而败诉方是发达国家时,发展中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应由专家小组裁定后由错误的发达国家的一方支付。对发展中国家在争端持续期间所受损失给予补偿。当专家小组和上诉法庭发现在案例中发
6、达国家的某种措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损失,错误的发达国家一方应对受害的发展中国家赔偿,这种损失应追溯到从发达国家使用这种措施的时间算起。这样既可以避免报复与报复制度对经济弱小国家的不公平性,又可维护WTO体制下来之不易的关税减、市场开放与贸易自由成果,同时还可防止败诉方国内未实施违规行为的产业或业遭受报复或交叉报复的损害。(3)(4)对有关诉讼时间进行调整。从争端开始到最后裁定近30个月的时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太长了。应当按照使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诉得到迅速处理的思路,对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时间表作出新的规
7、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援助。应扩大法律技术援助的范围,使发展中国家无论作为投诉方还是被诉方,都能在争端解决程序的各个阶段得到充分有效的援助,同时应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自己的WTO法律专家。3 结 语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的,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充分认识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并积极主动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对于中国充分利用这一解决机制以维护中国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刘 颖,邓瑞平.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27.[2]郭寿康,赵秀文.
8、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1.[3]胡北平.世界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4]刘 华,屠梅曾.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EB/OL]http://www.wtolaw.gov.cn/display/displayInfo.asp?IID=200403311607308554,2004-11-28(1).[5]李双元,蒋新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