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04918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02
《SCS子课题阶段小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SCS子课题阶段小结无锡市大桥高中英语组石海鸥为贯彻无锡市教委关于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教科室部署,英语教研组进行了“科学性、开拓性、激励性”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一、SCS子课题的提出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以有效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模式研究的宗旨。本着这一宗旨,我们认为,所谓创新教育既非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简单否定,更不是一味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一种教育模式要具有创新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
2、科学性(Scientism)、开拓性(Creativeness)、和激励性(Stimulation),简称为SCS。某一研究课题的提出,首先应考虑使该课题本身既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涵盖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的实质性内容;同时,课题本身应简洁醒目易记,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能在具体操作中有一定的规范意义。这里提出的SCS子课题正好符合上述要求,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子课题的提出是具有可行性的。二、SCS研究的内容1.科学性(Scientism)内含两个重要原则,及合理的原则和有效的6原则:此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某些短时期内看似颇为奏效的方法,从长期来看却有悖于学生身心全面和
3、谐发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而就不具备合理性。例如,某些主要课程的单科突击和强化训练,虽然能取得一些短期效应,但由于打破了学科整体的平衡、割裂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且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偏差和综合技能的缺失,因此不具有合理性。某些看似合理的方法,因无法适应特定情形下的教学对象,非但产生不了预期效果,有时还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例如,某些年轻教师在高一新生班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精心策划了学生自己组织的课堂活动,其宗旨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和积极性,活动方案似乎也周密细致、有理有据,但设计难度超出了高一新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效果跟预想的大相径庭。因此,只有全面兼顾合理性和有效性,才
4、能保证某一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1.开拓性(Creativeness)是创新教育的题中之义。由于教育教学对象是不断变化、持续成长的主体,教学内容也是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相应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就必然应当是动态的、开放的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不断地突破既有框架,拓展新的天地。开拓创新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没有立的信心,就没有破的勇气。首先应当在思想观念上加以突破,古人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不变师亦不变,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然而唯一不变之道,乃万物皆变,尤其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可谓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作为教师就应当不断求知进取,及时更新
5、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储备。其次应当在思维方法上加以突破,自觉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敢于挑战,超越常规。比如在对待“教书育人”6这一教师职责的认识上,既不能重教书轻育人,更不能只视教书为教课本,满足于完成教材既定内容的讲解;实际上任何一种教材都只是相应学科的简单索引,教师应当依据索引,一方面向外拓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向内引进,以充实学科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当突破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做到交叉渗透、触类旁通,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时常孕育于杂合与重组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就更应当重视方法与技能的培养。1.激励性(Sti
6、mulation)涉及的是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恒定的内在动力,不能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强烈的自我需要、第一需要,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只能意味着是一种苦役,教师就变成了监工,这是教育教学的严重异化,他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完全背道而驰。学生有无学习的内驱力,其学习活动是主动还是被动,可以视为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由于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内在特质的自我生成和发展表现出来的,培养的原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方法必须诉诸于学生的全部身心功能:兴趣、注意、想象及激情和行为等等。只有充分激发起受教育者的自觉、自信、和自
7、强的心理因素和创新潜能,才能形成恒定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激励是贯穿教师行为始终的中心任务,而学习则是学生的自主行为。那么具体说来,教师应当如何激励,或者说学生的动力源于何处呢?6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当充满热情,要有爱心,热爱他所教的科目,热爱他所教的学生,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学生经受这种热情的感染,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因为认识上的变化必先经由情感上的变化而产生。其次教师应当经常结合实际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以激发学生的求成欲望。实践证明,学生是否能预先从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