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874895
大小:132.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6-01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做好铜陵城市区洪涝、山洪、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和《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铜陵市城市防洪规划》、《铜陵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陵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2、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区(主要包括: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市郊区近郊地区、铜陵县城关地区和西联圩、新城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和山洪)、暴雨涝渍、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铜陵市属安徽省直辖市,地处安徽省
3、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7°42′-118°10′,北纬30°45′-31°08′之间,北距省会合肥市约140公里,东距下游芜湖市约80公里,西距上游安庆市在100公里左右。铜陵市东与繁昌、南陵两县毗邻,西与枞阳县、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西南与贵池市以青通河为界。全市辖三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一县(铜陵县),全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23738公顷,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2.76万人,铜陵县人口29.46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9.67万人,农业人口32.55万人。 2.1.2 地形地貌 铜陵
4、市紧临长江,地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错,呈北东向展布,海拔多在300-500米;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向东展布,海拔100-350米左右;北部平原,地势低下;西北部濒临长江,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的河漫滩及沙洲,地面高程小于海拔15米,大部分为8-10米,水网密布,河沟纵横。 在地貌上,铜陵市属沿江丘陵平原区,境内有平原、丘陵、阶地、低山等多种地貌形态。北部沿江以冲积平原和剥蚀丘地貌为主,呈狭长状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多圩区、湖泊,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公里,最窄处仅数百米。高程一般8
5、.0-9.0米(吴淞标高,下同)相对高差1.0-2.0米;中部以丘陵为主,为二级阶地地貌,冲沟发育,地势起伏,地面高程一般为20-50米,相对高差10-15米;南部属群山环抱的浅山区,山脉系黄山山脉末端,最高为铜官山,海拔495米,地面高程一般为100-2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山坡倾斜率为45度-70度。 城市主城区紧靠长江,依山滨江含湖。城市沿江为条带状冲积平原,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约宽1-2公里,地面高程一般为10-12米,诸多大中型企业分布于此;主要商业区高程一般在15米左右。城区江堤沿江岸修建,堤外滩地宽度一般仅20-30米。 2.1.3 地
6、质构造 铜陵市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区,是震旦纪以来的坳陷区,沿江拱断褶带,沉积震旦纪至三迭纪地层,凹断褶束分布于安庆、铜陵、芜湖一线的长江两岸,凹断带束内除发育与褶皱伴生的断层外,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南北及北东东向断层也很发育。铜陵地区走向NE45度的S型构造发育,晚第三纪,本地区处于相对上升阶段,河流下切,长江两岸形成阶地,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成本地区的圩区及一级阶地地层。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本地区位于华南地震区,扬州-铜陵地震带西段附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震级烈度较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1.4 气象 铜陵市地处中纬
7、地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东亚大气环流影响,具有降水季节性强,雨量丰沛且集中,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季风显著等特点。 据铜陵市气象站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75.8mm,汛期(5-9月)为795.3mm,占年降水总量的57.8%。降水年际分配不均匀,建国以来,最大年降水量2573.7mm(1983年),最小降水量768.5mm(1978年),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74.4mm(1999年6月27日)。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17mm,其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较大。最大年蒸发量为1897.5mm(196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