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856652
大小:5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1
《4钠和氯气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周末化学自主检测Ⅰ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2.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种类变化的是A.Na和O2B.Ca(OH)2和CO2C.Fe和HClD.C和O23.下列实验操作中,溶液里无固体析出的是A.MgCl2溶液中加入Na的小颗粒B.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Na的小颗粒C.CuSO4溶液中加入Na的小颗粒D.水中加入Na的小颗粒 4、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比
2、较中,正确的是A.两者均为白色固体B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C过氧化钠可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而氧化钠则不能D两者都是碱性氧化物5.2.3g纯净的金属钠在干燥的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A.只有Na2OB.只有Na2O2C.Na2O和Na2O2D.无法确定6.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7.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的是A.HClB.K2SO4C.CuCl2D
3、.MgCl28.当不慎有大量Cl2逸出污染周围空气时,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的一定浓度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该物质适宜采用的是A.NaOHB.NaClC.Ca(OH)2D.Na2CO39.矿泉水目前已成为人们常用的饮料,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出售,为辨别真假,可用下列的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A.酚酞试液B.氯化钡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D.硝酸银溶液410.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 分子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且不褪色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D.氯水放置数天后pH将变小11.潮湿
4、的氯气、新制的氯水、次氯酸钠及漂白粉的水溶液均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它们均含有A.氯气B.次氯酸C.次氯酸根D.盐酸12.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A.CuCl2B.FeCl2C.AlCl3D.FeCl313.漂白粉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是A.CaCl2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B.Ca(ClO)2易与盐酸反应C.Ca(ClO)2见光易分解D.Ca(ClO)2易与空气中的CO2和水作用14.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A.NaOHB.FeCl2C.NaHCO3D.FeC
5、l3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氯气是黄绿色的,氯离子是无色的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出苍白色火焰C.氯气有毒,新制的氯水有漂白性,而氯离子既无毒也无漂白性D.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只有在强光照射下才能迅速化合生成氯化氢4题号12345678910选项题号1112131415选项Ⅱ卷二、非选择题16.下面是某同学研究过氧化钠性质的过程,请你帮助他完成部分试验并补全活动记录。活动记录观察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色。预测从组成上分析,过氧化钠为金属氧化物,可能会与、反应生成盐。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解释及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反应后再滴加酚酞溶液结论
6、:Na2O2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与CO2反应用棉花包住少量Na2O2,放在石棉网上,通过长玻璃管向Na2O2吹气结论:Na2O2与CO2反应生成比较Na2O2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的异同:418.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地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原因是①
7、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19.(1)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是,它与空气里的和反应生成,起到漂白和消毒作用。(2)①漂白粉的生产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有效成分是:它的漂白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由以上两个反应证明HClO是酸(填强或者弱),酸性比碳酸。③长期放置,漂白粉会失效,漂白粉失效的主要原因(用方程式表示):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