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

ID:37838334

大小:1.00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6-01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_第1页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_第2页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_第3页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_第4页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_第5页
资源描述:

《治乱无需重典_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_陈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3卷第4期经济学(季刊)Vol.13,No.42014年7月ChinaEconomicQuarterlyJuly,2014治乱无需重典: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陈硕章元*摘要不断实施的“严打”和犯罪率的同时增长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刑事政策。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及PMG方法,本文检验了两种惩罚政策对犯罪的影响:严厉性策略和确定性策略。我们发现前者无法有效遏制犯罪,而后者可以显著降低犯罪。因此,确定性策略在政策上更为经济:可以在不增加司法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分配现有司法资源达到控制犯罪的目的。对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刑事政策由“以严为主”到“

2、宽严相济”的转变,本文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注脚。关键词犯罪,严厉性,确定性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日益高企的犯罪率逐渐引起普通民众、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为了遏制犯罪率的上升,我国各级政府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一方面,增加司法支出并提高其在整个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人均司法投入从1989年的19.7元(2000年价格,下同)快速增长到2006年的171.6元,增长了7.7倍。同时期内,司法支出占省级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例由2.92%增长到5.28%,占GDP的比例也由0.49%增长到1.11%。另一方面,公检法系统也不断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惩罚力

3、度,并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针对特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即通常所谓的“严打”运动)。在1983年施行了第一次“严打”之后,公安部门又在1996年、2001年和2010年分别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严打”。同时,中国刑法对死刑的适用面也在扩大:1979年刑法规定了28种可以判死刑的犯罪类型,该数字在1按照经济学理论的预测,加大惩罚力度1997年新修改的刑法中上升到了68。会提高对非法活动的威慑进而达到遏制犯罪的目的(Becker,1968)。然而现*陈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章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通信作者及地址:陈硕,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600号

4、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电话:(021)65642334;E-mail:cs@fu-dan.edu.cn。作者感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平教授及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章如有缺失,均为作者责任。12011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种死刑类型。1462经济学(季刊)第13卷实和理论的预期相反,我们观察到过去二十年几乎所有类型的犯罪率都经历了迅速增长。2犯罪率稳定增长的事实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犯罪惩罚政策,该问题关系到公众福祉和社会稳定,更涉及每年上千亿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需要通过严谨的

5、政策评估来检验。该问题的现实迫切性还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要求施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根据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则确立的准确惩罚犯罪的刑事政策。该决定被视为中央对实行了多年的“以严为主”的刑事政策的重大调整,并意味着我国刑事政策已经由“严打”和“惩办和宽大相结合”转移到“宽严相济”。但以增加严厉性为主线的犯罪打击政策仍然是当下中国刑事政策的主流,也是公众、学者甚至政策决策者的普遍偏好和第一选项。因此,对该政策的科学评价不仅有利于廓清和加深公众对该问题的认识,更重要的

6、是为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转变提供理论和实证注脚。在理论上,有效的惩罚政策会通过两个途径对潜在罪犯产生威慑(deter-rence)作用:确定性(certainty)和严厉性(severity)。确定性是指相同犯罪行为被惩罚的概率,而严厉性是指相同犯罪行为被惩罚的程度,其中确定性是严厉性的前提,只有犯罪行为人因其非法行为被抓获,进一步讨论惩罚程度才成为可能。关于这两种策略对遏制犯罪的效果,现有文献已经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基于严厉性惩罚策略并不能有效抑制犯罪,而基于确定性惩罚策略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犯罪的目的。本研究结合转型期中国犯罪惩罚政策,特别是“严打”运动的制度

7、性特征,试图实证检验上述两种政策对遏制犯罪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在转型期实施的“严打”运动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去遏制犯罪行为,其背后的逻辑假设是:惩罚是威慑的全部,重刑比一般刑罚更有效果。然而,该假设却忽视了威慑作用实现的另外一个维度———惩罚的确定性,而该维度并没有随着运动的实施而发生显著的改变。因此,中国周期性的“严打”运动为我们区分并识别出两种惩罚性策略的不同作用,进而寻找到有效的犯罪惩罚政策提供了机会。本文利用1989—2009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上述两种策略对遏制犯罪的作用。就因果识别来说,惩罚程度和犯罪水平之间存在联立性内生问

8、题,即惩罚和犯罪率之间互为因果:犯罪率的上升会促使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