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再认识

抗战诗歌再认识

ID:37835340

大小:676.2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01

抗战诗歌再认识_第1页
抗战诗歌再认识_第2页
抗战诗歌再认识_第3页
抗战诗歌再认识_第4页
抗战诗歌再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诗歌再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2年6月Ju..2012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0fChongqingTechnology∞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第29卷第3期VOL29N0.3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2.03.017抗战诗歌再认识‘周晓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t本刊特稿·摘要:近年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

2、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关键词:抗战诗歌;抗战文化;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内涵;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L2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2)03—0113—112001年,本人在拙著《新诗的历程》一书中,曾用了接近全

3、书一半的三章篇幅去处理抗战时期的诗歌部分。除了以“新诗的逆转——歌谣体”为题,把抗战初期歌谣体诗的出现看作是“抗战与诗的双重选择”的结果外,还以“另一种范式——新写实体”和“必要的张力——新现代体”为题,对抗战中后期诗歌的发展和诗体的凝聚做了进一步的叙述。¨。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考虑就是希望避免此前对抗战诗歌过于简单化的理解和非美学本位的处理,以达到对抗战诗歌更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多年之后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而且

4、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了解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拓展,对于抗战诗歌美学的讨论有待深入推进,对于抗战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在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抗战诗歌的理解中j有一种刻板认识是比较普遍的,那就是把抗战诗歌仅仅理解为“战声”,理解为国统区的朗诵诗和解放区的街头诗。这种认识似乎自郭沫若1938年的《战声集》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几乎仍然没有得到改变。①这样的理解固然是有道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抗战诗歌的基本情况。但是,

5、这样的对于抗战诗歌的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收稿日期]2012一05一04[作者简介]周晓风(1957一),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①郭沫若的《战声集》是他1936年至1937年的诗歌作品,1938年1月由广州战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收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13万方数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的和充分的。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抗战诗歌的概念作了一种简单化理解,把文学史上的抗战时期的诗歌简单理解为作为一种文类的抗战诗歌

6、,从而形成认识视野上的遮蔽。文学史上的“抗战诗歌”是一个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认识的文学史概念,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和文学内涵。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抗战时期的诗歌一般指的是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这一历史时段的诗歌。它们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抗日战争初期,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诗歌迅速感应时代的脉搏,发出高亢的战声和激越的呐喊,进入“最蓬勃发展的阶段”。口。这也正如胡风所说,“抗战以来,普通用文艺形式发表的作品,最多的一是报告,

7、一是诗。⋯⋯诗歌之发达,是由于在这个神圣伟大的战争的时代,对着层出不穷的可歌可泣的事实,作家容易得到感动以至情绪的跳跃,而他要求表现时代所采取的形式,就是诗。”更进一步说,由于这一时期的诗歌需要唤起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需要适合悲壮、乐观、慷慨激昂的情绪,因此,“抗战初期,诗作品主要的潮流是热情奔放的。”L31抗战初期这种热情奔放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国统区的朗诵诗和解放区的街头诗。有研究者从诗歌文类角度把抗战初期的诗主要概括为“抒情诗”,Ho而如果用诗体来描述,可以把它们称作是一种“歌谣体”诗,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8、首先是现实性的审美价值取向,即在诗歌价值取向上追求强烈的现实功利价值,希望用诗歌作为唤起民众的工具和武器,发挥诗歌现实的战斗的作用,反对此前具有唯美倾向的“现代派”诗风;其次是追求诗歌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质,在情感内涵的选择上明显倾向集体的、大众的情怀,而较为排斥那些属于个人的、一己的悲欢;在语言方式上则进一步追求平民化、口语化艺术旨趣,突出地借鉴了民间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