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_孙镇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卷第1期古地理学报Vol14No112002年2月JOURNALOFPALAEOGEOGRAPHYFeb12002文章编号:1671-1505(2002)01-0059-083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1212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123景民昌杨藩孙乃达1石油大学,北京10224923青海石油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敦煌736202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已找到17个第三系油源的油田,其主要烃源岩层位是陆相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有人提出下干柴沟组是海侵湖泊沉积,并被命名为下干柴沟海侵。最近又有人提出该组不是深湖相,应属于湖相,是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始新世海湾湖相带被阿尔金断
2、裂东错的残留湖部分,或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在东部的错移部分,并提出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方向。文中展示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新统—始新统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的沉积相和典型的海相生物化石群,它完全不同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古新统—始新统的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和陆相湖泊生物化石群。作者不能支持柴达木盆地西部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在古近纪属于同一盆地或同一沉积单元的观点。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已知油气田的烃源岩划归古近系海相沉积,显然是误解,以此为根据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陆相沉积区的油气勘探似属不妥。科学的古地理观将有助于勘探工作的正确部署。关键词柴达木盆
3、地塔里木盆地第三纪深水湖泊石油勘探第一作者简介孙镇城,男,1935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现为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地层学与油气勘探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E121.1文献标识码A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两个大型的含油气盆地(图1)。近来,一位构造学家提出,在古近纪这两个盆地为同一个盆地,由于始新世晚期阿尔金断裂的左行平移,两个盆地错开600—700km,因此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是塔里木原型盆地向东错移的部分,并以此为根[1]据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但是沉积学与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不支持这位构造学家的这一观点。1古近纪两个盆地有着截然不同的沉积学与古生物学
4、特征2.1古近纪柴达木盆地具典型的陆相沉积柴达木盆地是介于祁连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的山间盆地。第三系自下而上可划分[3]为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和狮子沟组。他们属于古新3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攻关项目(950208)资助收稿日期:2001-07-20改回日期:2001-09-26©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60古地理学报第4卷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古新统以路乐河组下、中部
5、为代表。该组主要出露于盆地北部老山前沿,为一套山麓洪积相为主的沉积,以棕红色及浅紫红色砾岩、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等粗碎屑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局部地区颜色变灰和粒度变细,如盆地西部的狮子沟、红柳泉、干柴沟等地区的钻井剖面为红色及灰色图1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图Fig.1MapshowingthelocationofQaidam间互的砂泥岩互层。厚度变化大,厚BasinandTarimBasin0—3000m,一般300—1000m。该组与下伏上白垩统犬牙沟组为局部不整合接触,在有的地区如黄石、东柴山、切克里克等地直接不整合于花岗岩基底上。在狮子沟地区的井
6、下的灰色泥岩中发现孢粉Nyssapollenites2Liquidambarpollenites2Tiliaepollenites组合,为陆相生物群。始新统以路乐河组上部、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下段为代表。路乐河组上部的岩性较下、中部细,东沟剖面暗棕红色钙质粉砂岩与砾岩互层,夹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西部地区钻井剖面为灰色砂岩与灰、深灰色钙质泥岩互层。化石主要有:轮藻Grovesicharachangzhouensis;孢粉Ephedripites2Meliaceoidites2Quercoidites组合,为陆相生物群。下干柴沟组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盆地,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洪积—河
7、流—湖泊相沉积,岩石以灰、灰黄、棕红色厚层至块状砾岩、砾状砂岩、棕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砾岩。可细分为上下两段,具下粗上细特点。该组岩性横向变化剧烈,腹地钻井剖面以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夹砂岩、砾岩、泥灰岩、泥云岩和膏盐层。该组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含油岩系。地面露头剖面厚度为1194.8—2227.3m;钻井剖面最厚达1980m。与下伏路乐河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下干柴沟组下段化石主要有:介形类Austrocyprislevis,Neocypria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