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99158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导学案教学实践与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导学案教学实践与探究(四川省营山老林职业中学李秋阳)【主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运用。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可以借助轴对称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背景】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于等腰三角形并不
2、陌生。并且本章开始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还动手操作,折叠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通过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分析,以便探索图形的性质。【情景】对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剪出一个三角形。这个剪三角形的过程,保证了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于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同时这个剪三角形的过程也保留了中间折叠的痕迹,它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受剪出等腰三角形过称的启发,很容易地引导学生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以及“三线合一”。【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方法有哪些?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另一条边叫做,两腰所夹的角叫做,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49页到51页后独立完成学案内容1、用剪刀按照49页介绍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想一想,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ACBD图12、将1中的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由此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你能证明这
4、两个性质吗?4、填空:如图1,在△ABC中∵AB=AC,∠BAD=∠CAD∴BD=,⊥。∵AB=AC,BD=CD∴∠BAD=,⊥.图2DCBA∵AB=AC,AD⊥BC∴∠BAD=,BD=.例1、如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图3EDCBA三、合作探究例2、如图3,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四、即时训练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
5、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DACEB12ADBC5如右上图,AD//BC,CA平分∠BCD,∠D=1100,并且AB=AC,求∠BAC的度数。图4EDCBAM6、如图4,AB=AE,BC=DE,∠B=∠E,AM⊥CD,垂足为点M求证:CM=DM图5BFDAEC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另一腰的夹角为40o,则底角为。8、如图5,在△ABC中,AB=AC,∠A=3
6、0o,BF=CE,BD=CF,求∠DFE的度数。【结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等边对等角”以及“三线合一”。整节课将以观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动手实践,在性质发现上,采用实验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引导探索法,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通过启发、疏导、点拨、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运用。【启示】1.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简洁、为学生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并寻找达到目
7、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2.自主学习内容为学生自己看书可以独立完成的,为学习目标的内容,较浅;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简单的解答题、选择题。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
8、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即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3.合作探究,学生需要探究的关键点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但与自主学习的题不重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事先没有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在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时,我也不愿意打断他们的思路,不愿意将自己预设好的多种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