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89129
大小:22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总课题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总课时2第 1 课时课题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型新授课设计人张忠授课人张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法制渗透)(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金属和酸反应教学难点
2、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页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不法商贩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欺骗消费者,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拆穿他们的骗局吗?这些方法都是一些物理方法,在现场不容易实现,我们可以用一些化学方法来鉴别黄金的真伪。学完本课,你就会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金属参加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来。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方程式。引导学生描述曾经学过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比较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提出问题,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
3、气发生反应吗?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回答用测密度(两者的密度不同)、硬度、测熔点(熔点不同)。等等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2Hg+O22HgO3Fe+2O2Fe3O42Mg+O22MgOZn+H2SO4=ZnSO4+H2↑Mg+2HCl==MgCl2+H2↑Fe+CuSO4==Cu+FeSO4学生描述汞、铁、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汞在空气中加热非常慢,12天后生成粉红色固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黑色固体镁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并得出镁比铁活泼,铁比汞活泼。学生回答:黄金饰品不变色,说明金不和氧气反应。(古代用金银做为货币,说明金银一般不和氧气发生
4、反应。)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复习纯金属和合金的物理性质,然后再复习曾经学过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总结规律,知识得到提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页教学设计新课教学“真金不怕火炼”说明说明?为什么暖气片上要刷银粉?银粉是银吗?组织学生讨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氧气发生反应。我们学过锌和稀硫酸反应,镁和盐酸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可以和稀硫酸反应吗?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镁、锌、铁、铜、这四种金属中哪种金属更活泼?根据什么来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呢?鉴别真
5、假黄金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金也不和氧气发生反应。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所以暖气片上涂的银粉成分是铝,并不是银。得出结论:大多数的金属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铝在常温下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发生反应。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根据现象回答:镁、锌、铁都可以和盐酸、稀硫酸反应,但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铜不和盐酸、稀硫酸反应,所以这四种金属的镁最活泼,其次是锌、铁,
6、铜。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思考并回答:(1)取样品,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成黑色的是假黄金,不变色的是真金。(2)把样品置于稀盐酸或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则该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课堂小结或1.大部分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 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活泼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第页教学设
7、计板书设计 根据金属能否和酸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课后练习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本节课有学生探究活动,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